http://shandong.hteacher.net 2023-01-13 13:15 山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海浪的嬉戏》初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2.通过比较的方法,了解印象主义音乐表现大自然的不同声响、景象的手法及音乐特点。
3.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从结构、乐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结构、乐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欣赏。
【难点】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海的声音,同时出示海的图片,并提问: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大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个关于大海的作品,顺势揭示课题《海浪的嬉戏》。
(二)初步感知
1.初次聆听,并提问听了这首曲子之后,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海浪?
学生自由回答。(浪花竞相追逐嬉戏的场景)
教师总结:《海浪的嬉戏》这部作品是印象主义德彪西的作品。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2.再次聆听歌曲,并提问:作品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可能回答为两个部分。
教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以朦胧神秘为色彩基调,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进一步赏析这首歌曲。
(三)分段欣赏
1.设疑: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
学生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2.欣赏《海浪的嬉戏》片段一,由什么乐器演奏?
学生可能会回答,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3.再次聆听,并提出要求学生从音乐的表现要素:旋律、节奏来理解德彪西独特印象主义的音乐语言。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上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运用非常特殊的旋律色彩,旋律趋向片段零散,印象主义音乐常采用全音阶(12平均律)和变化音的写法。
节奏上不太有规律,比较自由,节拍不规则的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出松散流动的动态,不强调节拍重音。
4.欣赏《海浪的嬉戏》片段二,并提出要求学生从音乐的表现要素:旋律、节奏来理解德彪西独特印象主义的音乐语言。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和声上,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德彪西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体系营造出神秘而奇妙的色彩。调式上,不协和的和声体系的运用,使印象主义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再小调上,而在两者之间摇摆,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调式模糊。
5.完整聆听作品,思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回答,描绘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
6.完整聆听作品,并跟着旋律哼唱主题旋律。
(四)巩固提高
1.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日出·印象》,引导学生对比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相似之处。
学生可能会回答,都是冲破了传统的创作技法。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讲述对画的理解。
3.教师总结: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总结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更多关于大海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考试《雪绒花》教学设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