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ongqing.hteacher.net 2023-01-27 16:59 重庆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我们知道综合素质是教师资格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试科目,主要是考查同学们是否具备教师的一些基本素养,那么当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同学们对于教育这项活动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所以在综合素质中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考查内容是——教育观,常在我们的考试中以材料分析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常以教学事件作为题干,然后让同学们对应知识点,这类题型同学们在做的时候准确率较高,对于题的把握很到位,但是当教育观这部分知识点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时候,同学们往往不知所措,在分析材料时找不出相关理论和答题要点。在作答的时候也组织不好语言,丢分情况比较严重,那么今天老师会给同学们呈现这部分知识点的答题策略,希望在后面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是指人们对于教育活动本身特点的认识。之前传统教育是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那么现在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我们称这种形式的教育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在考试中总是考查同学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否正确,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考试中此条内涵更多是以单选题的形式出题。例如题干中提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哪条内涵?或者这样问:“为什么要先发展教育,教育为什么要先行?”考查的都是此知识点。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
(1)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缩小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差别,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2)素质教育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流失,更反对以学生智力、成绩、行为不良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以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现代的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在材料中教师总是有这样的表现:按成绩给学生排座——好同学坐前面,后进生坐后面或者在日常工作总教师忽视后进生,只关注班级中的优秀学生等此类表现,都说明材料中的教师没有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有失平等,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此项内涵。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培养一个方面。例如在材料题中总是出现教师占用学生的体育课、美术课等课程的时间去补习三大主科的知识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就是违背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关于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例如他们不同的想法、做法,对于学生的差异能够积极关注,做到因材施教。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承;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以上是我今天关于教育观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希望对于各位同学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学生观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