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ilongjiang.hteacher.net 2023-02-02 11:20 黑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知”、“情”、“意”、“行”的相关知识是教招心理学中易混淆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单多判)出现,故归纳出来便于广大考生理解识记。
一、孔子(知、行)
“力行而近乎仁”——知行统一的原则。
二、心理过程(知、情、意)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部分。
1.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三、人格结构——自我调控系统(知、情、行)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四、自我意识(知、情、意)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五、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知、情、行)
1.认知成分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2.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指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作风、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都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群体中,这三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
六、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知、情)
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七、态度的结构(知、情、行)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八、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招教育理论之揭秘接受学习的教学原则
下一篇: 教育学考点课程内容5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