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hui.hteacher.net 2023-02-25 16:08 安徽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茶韵
陈志平
笔者喜欢茶,只要有空闲,便轻茗入口,舌尖茶韵四溢,香郁味醇。些许淡定从容,一番温润清醇,裹挟那份似有还无回味无穷的快乐油然而生,这时候,心胸会变得开阔起来。
细观那如同春天迷蒙飘缈的蒸腾氤氲,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慢慢舒展的茶叶,在水中沉浮着,如落落君子,似山中隐士;那柔韧生命散发的清芬,俨然将尘世的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耳听清风低吟,目断青鸟之影,或看日出,或赏落霞,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漫延的暖意,拂去几分浮躁,添了几分淡然。
中国是茶的故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熟悉茶,以茶为好。乾隆曾题诗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世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成了我们的举国之饮。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球。
茶与文学艺术也是缘分非浅的,像陶渊明、刘禹锡、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郑板桥、曹雪芹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诗人有茶诗,白居易一生写了大量的茶诗,宋人更是写了上千首茶诗;书法家有茶帖,比较有名的有唐代怀素的《苦笋帖》,宋代蔡襄的《精茶帖》,苏轼的《啜茶帖》等;画家有茶画,如世界最早的茶画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五代至明清,茶画内容更是精彩纷呈,不胜枚举;我国四大名著都有茶事的描写。《红楼梦》尤擅长写茶,全书近300处,处处精妙绝伦,茶韵悠然。
茶被人们誉为玉骨冰肌的佳人、苦口森严的大丈夫、坚贞高洁的君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在《大观茶道》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明朱权在《茶谱》中说:“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茶性清苦、淡泊、洁静、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可以怡神、可以修身、可以修德。喝茶,已不仅仅是喝茶,而是净化,是纯洁,是茶人合一,是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茶和人相似,不同的人,情趣相异,不同的茶,韵味各不相同。武夷岩茶,生长在岩缝中,催生出“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乌龙茶,以丰富香气见长,耐得住静置的寂寞;普洱茶,愈陈愈醇,无畏岁月的打磨。虽然韵味不同,然都随心,随性,来不请,去不辞;无论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幼,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只留清香在人间。
“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人生也应似茶,无矫饰之行,无张扬之态,高温激发香浓,保鲜而不变质,一盏浅注,清气馥郁。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的行文思路。(3分)
1.【参考答案】以“茶”为线索,先描写后议论。文章从作者品茶的感受写起,先写茶与每个人密不可分的联系;接着谈到茶与文学艺术的缘分;最后以茶喻人,指出人生如茶,当有其清香与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考生可以先通读全文,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表达和叙述的,具体到每一段的内容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概括,看看作者先写了什么,而后又写了什么。结合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第一、二、三自然段侧重写作者品茶的感受以及茶与每个人的密切关系。第四自然段侧重写茶与文学艺术的缘分。第五、六、七自然段则由茶写到人,以茶喻人。最后整理思路,即可得到答案。
2.联系文末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2.【参考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茶神韵和动感,同时借物喻人,让读者从茶中品悟到人生的真谛:人也应该像茶一样活得轻松自如,不过多在意外界的环境,坚守本真,活出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与感悟能力。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该先熟悉赏析句子的常用角度,看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3.第五自然段,引用古人论茶,意在说明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茶如佳人的玉骨冰肌,干净纯洁,不带杂质地真实存在着。②茶具有苦口森严的大丈夫的品格,它不惧烈火,苦练内功,得天地之精华。③茶中蕴藉着君子坚贞高洁、高雅淡泊的品质,可以展现君子的高风亮节。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古人论茶的目的和意图。考生可以先阅读第五自然段中古人论茶的句子,把握第五自然段的结构,引用之后进一步得出结论“喝茶,已不仅仅是喝茶,而是净化,是纯洁,是茶人合一,是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我们可以得知:喝茶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身养性,洗涤心灵,净化自我,享受纯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茶中感受到佳人的唯美可人,感受到大丈夫的坚毅品格,更能体悟到君子的高风亮节。
【答案结束】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安徽省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笔试阅读鉴赏1
下一篇: 安徽省教师招聘小学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汇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