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anjin.hteacher.net 2023-02-28 14:38 天津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1.B
【解析】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故本题选B。
2.B
【解析】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即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故本题选B。
3.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故本题选D。
4.B
【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处理课堂偶发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变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故本题选B。
5.A
【解析】感觉后像即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故本题选A。
6.A
【解析】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题干中描述的是动作思维的特点。故本题选A。
7.D
【解析】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及非测验性的评价。其中,专 家和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称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故本题选D。
8.B
【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题干中“爱屋及乌”借以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体现的是晕轮效应。A选项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C选项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D选项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故本题选B。
9.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这一界定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故本题选C。
10.D
【解析】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和高中课程目标。(3)持续性。髙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体目标和从属目标。(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很难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综上分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目标的阶段性。故本题选D。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