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lin.hteacher.net 2023-03-02 15:41 吉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进行研究。道德两难故事较为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汉斯的妻子生了一场重病,城里只有一位医生有药去救他的妻子,药又特别的昂贵,汉斯东拼西凑才凑够一半的钱去买药,医生没有卖给他,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要么偷药救自己的妻子,要么不偷药看着自己的妻子死去。将故事讲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根据儿童不同的回答,以及原因的解释,将儿童分为不同的水平,不同的阶段。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9岁到16岁)、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所以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也叫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为了避免惩罚而服从权威或规则,无论偷药还是不偷药都是为了避免惩罚,偷药受到惩罚,那么儿童就不会偷药;不偷药救自己的妻子受到权威的惩罚(如父母),那么儿童就会偷药。他们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如当儿童偷东西而受到父母的表扬,儿童就会认为偷东西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当儿童拾金不昧,将捡到的钱教给警察叔叔,而受到父母的责备,儿童就会认为拾金不昧的行为是坏的行为,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无是非观念。如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例题,当问儿童是否偷药,儿童回答不偷药,问儿童为什么不偷药,儿童回答说偷药会坐牢的。这很明显就是该阶段的特点,做事情是为了避免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儿童无论偷药与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偷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儿童就会偷药,如果不偷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儿童就不会偷药。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但无论规则如何改变,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利益。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是好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是坏的行为。如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例题,当问儿童是否偷药,为什么要偷药,儿童会说谁让医生那么坏呢,药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药便宜一些,汉斯就会买的起药,对儿童是有好处的,这是该阶段的特点。
习俗水平(9—16岁)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后续我们会详细介绍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特点。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