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iaoning.hteacher.net 2023-04-03 13:48 辽宁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描绘的是这样的景象:极目大漠,只见一缕孤烟,冲霄直上;遥望长河,一轮落日浮动河面,显得格外浑圆。请问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
A.李白《关山月》 B.王维《使至塞上》
C.王昌龄《出塞》 D.王维《出塞》
1.B【解析】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故本题选B。
2.在专业越来越细分的今天,每个学者阅读的文献越来越有限,评审者的眼力总会存在盲区。用技术手段检测论文原创性不但必要而且高效,为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准提供了有效参考。但是,过于依赖“查重”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论文的品质本质上不是由重复率多少决定的,“重复率”与“原创性”也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现有的论文检测系统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将论文切块分解后,与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匹配度检测,所谓“重复率”是以文字相同多寡为基础的。但是,在绝大部分论文中,同样数量的文字对学术创新的价值是不同的。
这段文字意在( )
A.分析原创性与学术创新的关系
B.说明过度依赖论文查重的局限
C.介绍技术手段检测论文的现状
D.闸释论文检测系统的科学原理
2.B【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判断文段的结构,找文段重点句。文段为“分—总—分”结构,前面首先提出“评审者存在阅读盲区”的问题,之后提出技术检测的必要性,然后用“但是”引出文段的重点句,即过度“依赖”查重的弊病的显而易见的。后面的内容为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尾句属于解释说明的部分。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原创性与学术创新的关系”对应的为主旨句之后解释说明的部分,非重点。C项“技术手段检测论文的现状”为主旨句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感情倾向也不符。D项“检测系统的科学原理”为文段的倒数第二句,也是主旨句之后的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B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故本题选B。
3.形成有文化特色、有地域特色、可识别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应尊重当地实际,________、远近结合、量力而行,不能盲目________。在模式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循规蹈矩 分庭抗礼 B.按部就班 投闲置散
C.循序渐进 贪大求快 D.按图索骥 急于求成
3.C【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所填成语应与“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形成并列,通过前文第一句“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可知,该空应体现慢慢做、逐渐去做的含义。A项“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按部就班”指文章结构、选词造句合乎规范,现指按照正常的条理、步骤去做。有时也指拘泥陈规,缺乏创新精神,排除B项。D项“按图索骥”本比喻拘泥而不能灵活变通(含贬义),现多用在正面,比喻根据线索去寻找或追究事物,排除D项。故A项、B项和D项均未体现逐渐去做的含义,答案初步锁定C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通过分析第二空“不能盲目”可知,该空所填成语应与前文的慢慢做、逐渐做语义相反,C项“贪大求快”符合语境。故本题选C。
4.人口向城市迁移并不一定会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如果人口流入城市,却没有优质的就业作为依托,就会导致城市的贫民窟化。只有经济结构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转换,经济才会增长,并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收入才会随之增加,人口才会向城市迁移。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人口迁移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C.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增加城市中的就业机会
D.城镇化其实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前提
4.D【解析】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文语境。第一句话提出人口向城市迁移不一定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句话用反面论证进一步说明如果人口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进入城市,会导致贫民窟化。紧接着提出对策即经济结构发展符合经济规律,人口才会向城市转移。文段强调经济增长之后人口才会向城市迁移。第二步,对比选项。D选项与文段的核心话题一致,作为文段的结论恰当,符合上述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拓展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人口迁移率是重要指标”属于无中生有。C项:强调经济结构和就业的关系,与文段核心话题不一致。故本题选D。
5.由于按揭贷款的利率下调,人们每月还贷压力减小,因此一家机构预测某地的商品房销售量会增长,但实际上,销售量并未出现明显增长。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以上现象?
A.当地一直存在人口外流的现象
B.本地的商品房价格没有明显下降
C.有的开发商取消了购房优惠政策
D.因经济环境不好,当地人均收入下降
5.D【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解释”,确定为原因解释。第二步,分析题干。需解释的现象:按揭贷款的利率下调与销售量并未出现明显增长间的矛盾。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一直”说明人口流失始终存在,不能解释现在房屋销售量下降的现象,排除;B项,本地房价未降,只能说明在外部条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利率下调本该会导致商品房销量增长,但是并不能解释销量未明显增长,排除;C项,开发商取消优惠政策可能会影响到商品房的销售量,可以解释该矛盾,但是方向不明确,可能会使商品房的销售量下降,也可能使商品房的销售量增加;D项,经济环境不好收入下降,虽然按揭贷款的利率下调但是由于收入的下降还是有很多人买不起商品房,从而使销售量未出现明显增长,与C项相比能更好地解释该矛盾。故本题选D。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下一篇: 教师招聘笔试备考教育综合知识客观题汇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