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chuan.hteacher.net 2023-04-18 11:35 四川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行”体和白居易及其写作背景,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琵琶女”与诗人的同病相怜。
3.感受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琵琶女”与诗人的同病相怜。
教学难点:感受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一曲琵琶,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下面跟着老师一起来走进故事《琵琶行》。(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2.初识歌、行、引,古代歌曲的三种体裁。例《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李凭箜篌引》《长恨歌》等。
3.认识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善叙述,语言浅显明畅,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白居易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4.写作背景:《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5.学生小组讨论文揭示文中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听音频,提问:
小序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简要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写诗的时间、背景、缘由,并确立了诗歌凄切感怀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主朗读全文,然后提问: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并从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指定学生答)
(1)前奏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
浔阳江边,月冷风高,琵琶女独守空船,孤独凄凉,奠定了曲调的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的反差又自然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申请追忆……
(2)欢乐曲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明确: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种众心捧月与醉酒欢歌的生活怎不令他留恋。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曲调,唱出琵琶女的青年时代。
(3)沉思曲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
然后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回忆到这里旋律变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4)悲愤曲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确: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刚劲急促的节奏,表达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3.文章最后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请问是什么使与弹奏者本不是同一阶层的白居易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而老泪纵横呢?(大家小组讨论)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四)拓展延伸
集体朗诵,注意停顿和语调,思考:白居易这首古风,音乐描写有什么特色?(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诗中用了大量比喻、通感、拟声词、象声词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五)小结作业
背诵本诗;课下学习白居易的古风诗作《长恨歌》,将其与《琵琶行》中的情感进行比较,感受白居易诗歌的情感意蕴。
五、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观沧海》答辩
下一篇: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初中物理《温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