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imenggu.hteacher.net 2023-05-12 15:47 内蒙古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料,探究苏联改革的成就与失败的原因,辩证看待苏联的经济改革,树立唯物史观。
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3.通过学习苏联改革,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
【难点】
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赫鲁晓夫的墓碑》,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墓碑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墓碑造型奇特,分黑白两边,和谐又矛盾。
教师追问:赫鲁晓夫的墓碑为何分黑白两边呢?他在苏联历史当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苏联的发展
教师引导:苏联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不断地扩展壮大。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状况如何?又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明确:二战后苏联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教师总结:二战后苏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亟待改革。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上台之后都进行了哪些改革?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回答: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教师出示《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并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教师追问学生: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什么局限吗?
学生回答:虽取得一些成效,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教师总结过渡:赫鲁晓夫的改革首次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这也是他的墓碑设计为黑白两面的原因,那么他的继任者又进行了什么改革呢?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1951——1980年苏联国民年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图表,并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但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后期日益专断,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教师总结: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请学生扮演小记者报道戈尔巴乔夫分别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及其影响。
学生回答: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成效不大,他开始把改革的重心转向了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有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教师补充引导: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年仅54岁,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地变革和创造才能挽救危机,戈尔巴乔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进行小组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小组代表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对我们的启示是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中国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实属不易。
教师总结补充: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现实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国改革所获得的伟大成就。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并思考中国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下节课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