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ujian.hteacher.net 2023-06-16 15:22 福建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A.强度律: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的清晰。
例如:人对雷鸣电闪的感知是容易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然而对于昆虫等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就难以觉察,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低。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
常考案例:放大字体、声音洪亮、抑扬顿挫等。
B.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被感知得就越不清晰。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也是属于这类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
常考案例:白纸黑字。
C.对比律:
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观察中要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制造对比环境。
例如:观察的高矮对比、色彩对比等。
D.活动律:
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所以,在观察中要善于利用活动规律,达到观察目的。
例如: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
常考案例:走动、手势等。
E.组合律: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组合律与知觉的整体性相关)。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一堆乱物件中选大小相差不远,颜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来比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异。
常考案例:在讲解知识时分块、知识点之间的停顿。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