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uangdong.hteacher.net 2023-11-07 17:40 广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史实及日本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通过结合史料和影视材料,认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等重要历史事件,提升史料分析能力和客观认识、评价历史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全民族抗战的爱国热忱,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危害,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导入。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片,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主要展现了什么内容?(一位老人在一座雄伟的桥上下跪谢罪)
教师继续引导:图片反映的是日本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在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上下跪忏悔的情形,这座桥究竟埋藏了什么历史?老兵为何要在此处下跪忏悔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七七事变
教师播放纪录片《烽火一九三七》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该事变的经过及中国军队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回答: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军事要地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炮轰我军驻防地卢沟桥和宛平城,我军奋起反抗,接着日军大举入侵中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保卫北平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师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结合教材合作探究: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是如何合作抗日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教师总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并肩战斗,在饱经沧桑的华夏大地上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显示出坚定捍卫祖国,坚决抵抗侵略的决心与信心。
(三)淞沪会战
教师播放纪录片《淞沪会战》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的内容思考: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是如何抗战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宝山保卫战中姚子青率领全营战士壮烈殉国,谢晋元率领部众坚守四行仓库血战日寇。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多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教师播放纪录片《南京梦魇》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扮演记者报道南京大屠杀。
教师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战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双方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结束后发言,教师总结:作为中国人,应铭记历史,反思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罪恶行径。日本应正视侵略的史实,承认历史错误,深刻反省。
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居安思危,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辟。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情感升华。
2.作业:搜集抗日民族英雄事迹相关材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上一篇: 初中历史《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