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ejiang.hteacher.net 2023-11-08 16:37 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境情导入。
结合同学们的旅游经历与地理常识,引导学生说出从我国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东南沿海到东北地区,从高山山脚到山顶(如西岭雪山等学生可能去过山地)分别有哪些主要的主要自然景观。从而提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提出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呢?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布有何规律?由此引入新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
1.陆地自然带
由导入转承到我国自然景观分布的景观图。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判断景观图的地点
(2)说出景观图的显著特点
(3)分析造成景观特点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一个巩固,另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强调。第三个方面是得出自然带的概念并对对下面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地域性差异规律的一个铺垫。
2.地带性地域分异过滤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过程。以一个朋友出行为例,并给出的出行路线是三亚、上海、长春和出行时间四月的相关资料,结合资料用地理知识、教材图5.6说出这位朋友将经过哪些自然带。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带南北更替自然带的成因——热量的南北差异与其变化规律?从而自然引入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和自然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级作有规律的更替的规律和它的成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对比课本图5.9和图5.10分析其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性。学生积极思考其成因。学生可能回答降水不同。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回忆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并结合图5.6分析我国温带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规律,从而自然引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概念: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和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水分变化。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地图法和讨论法可以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图5.6《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让学生思考该规律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给出全球陆地自然带图和全球气候模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对应性。一方面回顾全球气候的分布?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陆地自然带的理解。让学生结合图说出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大陆中部、大陆西岸由南向北的更替规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本节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课后让学生绘图,绘出全球自然带分布图并写出其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七、说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说课稿
下一篇: 教师招聘小学美术《窗外的风景》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