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ejiang.hteacher.net 2023-11-08 16:41 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分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教师介绍科幻小说《地心游记》的主要内容。那么同学觉得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震波的含义、分类、特征
将通过读书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地震波的含义、分类、特征等,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地震波是什么?
(2)地震波的类型有几种?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独立探究的创新能力及总结知识能力。
(二)地球的内部分层
这部分我会采取多媒体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全层的划分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思考探究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过几次明显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名称什么?描述地震波变化后的状态,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以下:
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2次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
不连续面。其中第一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33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第二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2900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2900千米以下可能液体。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难点: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突破本节难点,我会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5分钟时间讨论:地球内部分为几个圈层?各层的范围物质组成及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讨论的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物质组成及基本特征为: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具有坚硬的岩石组成且薄厚不均一的特征;地幔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特征为上部存在软流层,下部为固体;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地理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课后让学生思考还能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地球内部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下一篇: 教师招聘小学美术《窗外的风景》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