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ongqing.hteacher.net 2023-12-04 17:10 重庆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内容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5.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6.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7.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8.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9.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10.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白纸、木质圆柱体、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旧识导入回忆第二课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过程。
2.采用设疑法: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本节内容。
设计初衷:通过旧识回顾,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影子的记忆。教材的聚焦问题:问题1“影子怎么形成的?”确定产生影子的条件;问题2“有了影子后,影子怎么变化?”,学生认知困难,引出本课探索任务。(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并得出实验结论初步,认识影子产生条件。
设计初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产生影子需要三个要素——光源、阻挡物、屏,以及三者形成影子的过程。同时为之后的环节奠定知识基础。
2.深入探究:
(1)教师给出针对性问题。(①光的照射角度与影子的变化。②光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影子的变化。③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与影子的变化。)
(2)学生组成实验小组,针对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初衷:该活动核心将改变影子的方法分为两大类。①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度;②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改变光源来改变影子。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充分体验光源、阻碍物、影子之间关系,发挥学生主观性,结合学生学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讨论提升:
(1)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动物图片。
(2)学生以手影形式模拟动物,过程中改变条件使投影更加形象。
设计初衷:学生通过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改变阻挡物的方法来制造不同的手影。例如,改变手型,用舌头和脚来制造影子等。通过改变光源来制造手影,将手电筒的光,从侧面或者从上往下去照射阻挡物等方法。他们还会找到不同的“屏”来接收影子,墙面、桌面、地面、窗帘、门都成了影子的幕布,过程中通过应用深化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教师采用提问方式: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针对问题各小组通过讨论逐一给出答案,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四)小结
1.教师结合提问,进行整体性梳理。
2.内容包括: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五)作业
1.安排课后观察生活中晕的变化,并搜集云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之后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小学科学:《影子的秘密》答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