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3-12-08 13:25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提问:民国时期民不聊生,请同学们观看这部纪录片。
要求: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我们有着众多的爱国人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不断与恶势力斗争着,更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付出了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人物,一起走进《记念刘和珍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请听老师播放的范读课文,大家认真听。
2.提问:大家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君:表示对人的尊称。喋血:流血满地。
3.提问:本文出自谁之手?写作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自主举手发言。
明确: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其作品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等。写作背景:三·一八惨案之后,段祺瑞政府命令军警武力驱逐游行队伍,统治者残暴镇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4.提问: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文章,那记念的是谁呢?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请其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记念了刘和珍,还记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对哪几类人的描写?
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并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共对三类人进行细致地描写。第一类为爱国人士,也就是请愿者;第二类是反动政府,具体指向当时的段祺瑞政府;第三类是仍在保持沉默的其他人,作者希望他们可以爆发。
教师追问:作者对这几类人,分别持有何种态度呢?
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联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
明确:对请愿人士,也就是爱国人士,怀有歌颂赞扬的态度,但对遇难的爱国人士,又怀有惋惜、悲痛的态度;对反动政府,怀有痛斥、控诉、愤恨的态度;对沉默者,怀有无奈又报以希望的态度。
2.提问:刘和珍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呢?
要求:学生朗读,进行思考,并回答。
明确:具体如下:背部中弹,穿心肺——张静淑救援,中弹——杨德群救援,被击——刘和珍坐起——被棍棒猛击——牺牲。
3.提问:本段文本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式?
要求:学生朗读,进行思考。
明确:细节描写,将刘和珍君被残忍杀害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教师追问:如此描写的动机是什么?
明确:以如山铁证的事实,揭露敌人的暴虐、阴险、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表达作者的强烈愤慨和无比哀痛之情。
4.提问:如果我们生于战乱的年代,会做出何种选择?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明确:民族强,国家强,方可有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热爱国家,保卫国家。
(四)提升认知,拓展延伸
要求:利用多媒体呈现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进行思考。
明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更需努力。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学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查阅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阅读。
2.搜集其他爱国人士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英语教案汇总
下一篇: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信息科技教案汇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