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3-12-12 14:17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布置小调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发现,咱们的大气是怎么热起来的。展示两组课前收到的学生的成果,通过一天中最高温没有在12点的现象引发疑惑,顺势进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太阳辐射
课前让大家进行了预习,同学们借助其他资料和课本注释,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和波长的特点,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2.受热过程
教师播放视频,请小组讨论一下两个问题:(1)太阳辐射是否全部到达地面;(2)大气增温前受到什么的影响。学生回答完后,再系统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日地距离出发,结合上一节课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相关知识,解释臭氧、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以及云层的反射,粒子的散射,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之后,讲解地面收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增温,指出地面辐射的波长特点,以及对大气的影响。接着讲解大气辐射,着重强调向下的一支,得到大气的保温作用。指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
并解释白天温度高于夜间的原因。
最后,与学生明确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根本热源是来自于太阳。
(三)巩固提高
利用学到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引导学生去解释一天中最高温在14点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课下请学生在操场做一个测试,对比分析装有泥土和没装泥土的空桶,在一天中温度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土壤剖面》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