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dong.hteacher.net 2023-12-14 17:31 山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以及诗人是如何表达劳动与收获的喜悦的。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复沓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联系历史知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查找几首有关农业的诗歌,分析其内容和情感,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复沓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以及诗人是如何表达劳动与收获的喜悦的。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车前草图片,请学生找出它的另外的名字,说出它的效用。随后,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句读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一词多义,及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随后,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以及句子的停顿。学生自发站起来朗读,学生和老师纠正语音语调。
2.了解内容脉络
提问:《芣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作出回答。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1)“采之”“有之”;
(2)“掇之”“捋之”;
(3)“袺之”“撷之”。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作出回答。
明确: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提问: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高中语文《芣苢》答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