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unnan.hteacher.net 2023-12-22 17:45 云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最后,在活动的基础上,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
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运动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和动作的感受,让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首先,请学生做屈肘、伸肘运动,边做边思考:这一运动的完成需要哪些结构的配合?
其次,利用模型或教具,教师解释屈肘和伸肘运动中,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反射弧知识,提出问题:
(1)反射弧都包括哪些部分?
(2)结合反射弧的知识,想一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3)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系统的参与呢?
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运动不仅只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协调配合。
最后,结合本节所学,思考问题: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掌握运动的形成原理以及运动对动物的意义。在本环节,通过实际感受运动和图片视频观察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以降低理解的难度。
接下来让同学一边做伸肘屈肘动作,一边描述动作形成的原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课下尝试用硬纸板、松紧带和工字钉制作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2024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
下一篇: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题:简单题11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