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4-01-03 13:12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美术老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转身板书写课题)。下面我先说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我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是湘美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世界第三课,属于美术鉴赏模块。本课教材主要以植物的人格化、动物的人格化、静物的人格化为切入点,展现美术作品中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艺术趣味。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艺术家人生经历入手,学会深入探讨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中国画中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学会从社会学式的多种角度加强对中国画的持久兴趣。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植物的人格化、动物的人格化、静物的人格化等特点(图像识读),学会从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方面去探讨和表达美术作品托物寄情的独特感受(文化理解)。
2.通过情境创设、欣赏讨论,深入探讨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领悟感受中国画中“托物寄情”的深刻内涵(审美判断),在艺术欣赏中(图像识读),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联想能力和分析评述能力(创意实践)。
3.深入体会传统中国画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持续热爱之情(文化理解)。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对美术创作中托物寄情的作用,难点是如何深入感受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并准确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而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对中国古代绘画包括基本的基础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美术新内容的学习也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他们对系统知识的把握仍然有所欠缺,对艺术鉴赏深入程度也不够,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到的。
三、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通过创设情景法、竞赛法、情感交流法、启发引导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其中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运用了欣赏法和评价法引导学生探寻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并在实例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听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地与教师互动交流,充分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我将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