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4-01-03 11:54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植物的人格化、动物的人格化、静物的人格化等特点(图像识读),学会从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方面去探讨和表达美术作品托物寄情的独特感受(文化理解)。
2.通过情境创设、欣赏讨论,深入探讨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领悟感受中国画中“托物寄情”的深刻内涵(审美判断),在艺术欣赏中(图像识读),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联想能力和分析评述能力(创意实践)。
3.深入体会传统中国画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持续热爱之情(文化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对美术创作中托物寄情的作用。
难点:如何深入感受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并准确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观察法、竞赛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将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片段,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问题:画面中的动物形象是如何具有现实情感的?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顺势导入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二)教学新授,了解新知
1.植物的人格化
首先,多媒体播放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等作品,引导学生自主认识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我将说“植物的人格化”展厅要招聘讲解员,他们出的试题为:认真观看纪录片《徐渭》片段,结合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试图对《墨葡萄图》进行赏析阐述。学生结合课本,提出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徐渭?给大家讲讲关于徐渭的故事。学生自由回答后,师生总结:徐渭的生平与创作艺术特点。
接下来教师继续请同学们对于元代画家王冕及其花鸟作品《墨梅图》的认知,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人格化:物象的具体形态不一样,艺术家所赋予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但还有些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某种特定的情感。
2.动物的人格化
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进入“动物的人格化”展厅,教师展示清代“清初四僧”之一朱耷的《鱼乐图》《鹌鹑图》《荷石水禽图》等不同的作品,并出示系列知识串小问题,例如:①朱耷是明朝后裔吗?②朱耷的“白眼”从何而来?③朱耷的构图有何特点?④朱耷的笔墨技法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抢答竞赛,通过竞赛活动对朱耷生平的认知探讨其与美术作品创作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对于“动物的人格化”有初步的认知。
教师继续展示近现代艺术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等,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向学生分小组介绍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通过探索关于“动物的人格化”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了对于艺术家全面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作品分析打下基础。
3.静物的人格化
教师多媒体展示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卧室》、格斯顿晚年的《画家的桌子》等作品,引导学生借助上述学习中的“植物的人格化”“动物的人格化”的学习所得,对其画中的物象进行分析阐述。同学可以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荷兰画家凡·高在其作品《卧室》中,借成对的枕头、椅子和画像来抒发他对好友到来的急切盼望之情。《画家的桌子》是格斯顿晚年所作的带有独特自传性质的作品,刻意挑选的物件无一例外地喻示着画家对个人身份的感悟和思考。可见,每个艺术家都会对与他内心情感有关联的物象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这一环节学生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加深刻的知道如何多方面地进行赏析介绍艺术作品,进一步理解“托物寄情”,解决难点。
(三)短文评述、交流分享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以“托物寄情”为主题在各地举行展览,需要更多优秀讲解员介绍作品,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自主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评述,并进行朗诵分享。学生分享后,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全班同学共同评出“特聘讲解员”。学生间相互进行交流学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评述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以提问的方式,回顾这节课的重点知识。课下请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故事和作品,下次上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