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4-01-25 14:01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提问: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物候现象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差异的因素。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2.提问:“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用作比较来说明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3.提问:阅读文中句子“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思考句中的“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要求:多媒体出示该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要求:指导学生齐读该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提问:研究物候学的五个好处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能够利用”“也能够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6.要求:再次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提升认知,拓展延伸
提问: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合情合理即可,教师指导点评。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谁来说下自己的收获?
要求:学生自主小结,教师归纳补充。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去进一步了解物候现象,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教案
下一篇: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信息科技教案汇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