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uizhou.hteacher.net 2024-03-21 20:20 贵州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说教材
过渡语: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是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过程与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加深对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也能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平等团结的作用,能加深对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理解,培养民族认同感,所以学好这一课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通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在历史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以具有一定的基础,对深入探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知,需要教师引导其构建知识框架,为其学习提供鲜活材料,多形式的学法使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高质量的学习本课相关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2.阅读史料、观看新闻资讯来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当代民族政策的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平等团结的作用,加深对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理解,培养民族认同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此,我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来说出歌曲的名称以及反映出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我会追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是怎么来处理民族关系的呢?对民族地方是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营造出恰到好处的历史氛围,让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原因
在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时,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分布、文化、经济、情感上有怎样的关系?逐渐形成怎样的格局?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之后,我会展示旧社会少数民族人民受剥削的图片并提问: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怎样的待遇?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持有怎样的态度?学生可以明确: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在此基础上,我会补充:所以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