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anjin.hteacher.net 2024-04-08 16:54 天津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2.褶皱的基本形态
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接下来,我便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褶皱的讲解。
我会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褶皱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褶皱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褶曲和褶皱的概念:在地质作用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岩层逐渐接受沉积,一般会呈水平状。当岩层受到外力作用便会发生弯曲,这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了一系列的褶曲,就被称为褶皱。根据褶曲中岩层弯曲的形态,一般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类基本形态。
然后我会出示"褶皱示意图"。(图示中标明清楚背斜和向斜)
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为以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讨论3个问题:
(1)观察图片,说一说背斜部位和向斜部位的岩层形态如何?
(2)标注岩层新老关系,分析背斜部位和向斜部位的岩层新老关系如何?
(3)从地貌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貌?
时间为8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同学自由发表见解,希望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斜和向斜的特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背斜、向斜的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和地貌形态,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但是在这一知识点上,还存在一个教学难点,即"地形倒置"问题。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不会立即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先出示山岭、山谷图示(无法看到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结合图示,判断A、B部位是背斜还是向斜?
学生结合前面所讲"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可能会判断A为向斜,B为背斜。此时我会再次出示山岭、山谷图示(可看到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学生会发现A为背斜,B为向斜,由此让学生产生疑惑。此时,我会适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根据动画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观看动画后,可自由讨论3分钟,待学生讨论结束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总结出: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常因受张力导致岩石破碎,容易受侵蚀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不易受侵蚀,所以最终可能发育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褶皱的基本形态时,不能仅仅看它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态,更重要的是分析岩层新老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基本形态。
【设计意图】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顺利突破此难点,我设计了探究活动来进行,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地理探究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褶皱的实际应用是本课中实用性很强的知识,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这一特点,为了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我将结合图片和情境,寓教于乐。
首先我会出示三幅图片,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够很好地理解背斜、向斜在实际生活中作用,感受地理和大自然的魅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结束之时,我会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让学生搜集地壳升降运动的相关资料,并举出2个实例,增进对地壳运动的认识。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