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ingxia.hteacher.net 2024-06-28 17:25 宁夏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地理组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地的形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很多的影视资料图片或者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常见到一些名山,如泰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我国西藏地区的喜马拉雅山……那么这些山是怎样形成的?华山西峰为何如刀削一般?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章节紧紧围绕地质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这一主线,继续学习自然环境中地表形态的塑造形式之一山地的形成。而板块学说是本节中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褶皱山的动力机制,也是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既是对上一节的延伸,又与下一节相联系。并且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微观进入宏观,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识记板块的构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让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山地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并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板块的划分区域。
2.教学难点: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板块的全球构造知识点复杂,同学们理解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而近年来地球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地质活动相对活跃的时期,因而对板块的探究又成为了热点。褶皱山是最常见的一种山,它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褶皱山的岩层形态的把握又成为了一个重要把握的内容。
四、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褶皱山和板块学说两部分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探究。并通过学生动手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山地的形成机理。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五、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录像、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利用地理小故事质疑(如川东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能较好建立空间概念和动态思维。合作学习也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布置作业、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五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2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练习12分钟,课堂小结1分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复习导入
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于是我从中国地形的主要形态入手,播放视频《中国十大名山》,得出山地是我国的最主要的地形,由此由简入深,层层推进,由自然现象逐步引出要学的知识点。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板块和褶皱山两个概念,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明时间因素对地貌形态塑造的关系。例如地形倒置。
2.层层递推,循序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板块学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其形成的机理因为极其复杂,并且目前认识有限,因此对于板块学说的内容部分更多的是让学生们知道是什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同时联系社会时况,如近期发生的雅安地震、太平洋海啸等现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让同学们明白,在哪些地方地震火山频发,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高频率。最后,在对板块的运动形式的讲解中由板块的相对运动拓展到褶皱山的动力机制,由此转向褶皱山内容的讲解中。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通过让学生们用书本进行褶皱山挤压形成的原理操作,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褶皱山形成的动力原因,并促进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4.图表结合,加深理解
在对褶皱山的知识点讲解中,由于背斜和向斜的物理性质有极为重要的异同点,因此我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在讲解褶皱山的同时,完成一个关于背斜和向斜的表格,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比对背斜和向斜的异同之处。并且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增加学生的主动性。然后让学生完成向斜内容部分,加深同学们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解。其中并重点说明地形倒置的原因,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留下任何的知识误区。
(三)巩固练习
通过讲解的内容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以下问题: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这是为什么?
②请思考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原理,学会了背斜和向斜的判定,了解了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很好,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课业活动题,将知识点随即运用到具体问题当中,巩固迁移,并补充解决教学过程中遗漏的知识点,完成知识传授的根本任务。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纲目式和图解式板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把握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山地的形成
1.板块学说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2.褶皱山
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宁夏分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