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4-07-17 16:56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A: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明确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明确C: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明确B: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
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总结回顾
【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一、学生思考,个别提问
A、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B、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和情态
C、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
明确A:作者按照远-近-远的顺序写了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写月光。
明确B:“乳白色”写出月光的颜色、“泻”和“浮”字写出月光的动态,花影写出月光的另一种情态。
明确C: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456三段分别解剖,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同时,明晰了第4段由远-近-远的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景策略。理解了作者创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这两层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四、展示ppt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五、知识迁移
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趁热打铁,讲练结合。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
责任编辑:欣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