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张集镇观音行政村,1937年创办,为凤台县中(完中)。1966年更名凤台县观音中学 (完中)。1971年2月,金沟初中、徐湖初中、观音初中合并为观音初中。2002年,有教职 工41人,其中教师36人(中级职称16人)。有19个教学班,在校生1270人。
位于凤台县朱马店镇北大街,1958年8月创办,为马店初级中学。1969年秋更名凤台县马店中学(完中)。1982年春,马店中学(完中)改为职业高中。2002年,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师46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级16人)。有23个教学班,在校生1326人。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地处素有“淮上明珠”美誉的古城怀远,背依荆山,面临涡河。学校始建于1903年,初为美国传教士柯德义开办的教会学校,时名含美学堂,1912年改称含美中学,1929年与启慧女中合并为“私立淮西中学”,1949年怀远县城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为“怀远联合中学”、“新建中学”、“怀远县立中学”、“安徽省怀远中学”。1958年底,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皆夫人前来怀远视察,对一中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1960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随后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中学。 “文革”中遭到重创,学校一度迁到农村,分散办学,教师随点下放。1978年定名为“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属于市级重点中学。 怀远一中现有三个年级62个教学班,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6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4人,一级教师7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占学校教师的半数以上,遂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2000年8月,怀远一中成功接收了原安徽水利电力学校校舍,初、高中分离后,学校一街之隔,分南北两校区,总占地面积14公顷,现拥有3栋教学楼,6栋办公室,1栋校史馆,2栋电教实验室,设置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天文台等,电化教育设备达省级1级标准。图书馆一座,藏书19万册。面积1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可同时容纳千人就餐,学生宿舍楼六栋。体育场地设备齐全。 怀远一中是一所花园样式的学校,文化气息浓厚。校内建筑中西合璧,古今一炉,古典建筑有小西楼、中搂、花厅、迎曦楼、知桂轩、听松阁、悦杏斋等近将十座古代建筑、淮西楼等也都浸润着怀远一中特有的文化气息。错落有致的建筑之间,有百年珍贵花木,有宽阔的绿地,假山与雕塑相映成趣,茂林修竹,是晨练、读书、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长期以来,怀远一中确立了“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人才基地”的办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坚持以德育工作为首位,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国家、省、市级学科比赛中怀远一中屡创佳绩,高考成绩也逐年攀升。自1997年以来连续7年稳居一市三县榜首,一大批优秀学生被各名牌大学录取。 学校先后获得“师德教育选进单位”,“省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省示范团校”、“安徽省文明单位”等多项殊荣。 为将全县人民心中的最高学府建设得更好,学校加大内部管理的力度,于1999年率先实施“四制”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名牌战,努力为社会及高校输送更多品学兼优、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位于左集村西街,1964年创办,为左集农中。1967年,左集农中与左集小学合为左集学校。 1978年迁至左集村西街,更名凤台县左集初级中学。1992年更名凤台县新集镇左集初级中学 。2002年,有教职工37人,其中教师36人。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80人。
位于新集镇王集行政村王集老街中段,1969年初创办,为王集中学(完中)。1992年9月更名凤台县新集镇王集初级中学。2002年,有教师35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4人)。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960余人。
芜湖一中是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安徽省资深重点中学(1958年),省首批示范高中(1999年)。它的前身系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中江书院(1765年)。1903年,书院改制更名为皖江中学堂。从此这所历史名校进入办新学(中学堂)的历史过程。 芜湖一中的历史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是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留下光辉足迹的历史。历史人物:严复、陈独秀、刘希平、高语罕、蒋光慈、沈泽民、曹渊、吴组湘;现代人物:钟家庆(数学家)、卢强(中科院院士)、顾秉林(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周远(中科院院士)、吴奇(中科院院士)、唐贤明(将军)等无不给这所名校带来光荣与自豪。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芜湖一中励精图治,勇于创新,超常规发展,已形成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芜湖一中培养的优秀学子受到高校的广泛欢迎。1994年芜湖一中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十八所),1997年又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高中理科实验班承办学校。芜湖一中学子参加国内外学科奥赛,屡创佳绩,获得大面积丰收,其中信息学国际奥赛已获六枚奖牌。
芜湖三中,位于黄家山麓,镜湖之滨。校园花木繁茂,景色宜人,被授予“省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学生2200余人,教职工130余人,其中高中级教师占72%。 学校创办于1897年,前身为“广益学堂”,1952年芜湖市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中学”,1954年迁址于镜湖之滨的黄家山至今。革命前辈李克农、阿英曾在学校就读,其后走上革命道路。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果倍出。1999年,学校被市政府、市体委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称号;2000年11月,学校被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委、市教委评为”科技活动示范学校“;2000年12月,学科被市教委评为“办学水平评估规范学校”。1999年学校获中国科技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组织奖”,获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第五届评选优秀项目三等奖。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是芜湖市示范中学。学校创建于1947年。当时,为纪念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革命烈士戴安澜将军,学校命名为安澜职业学校,1950年初,改为芜湖市立中学二分部(本部为芜湖市第一中学)。1998年6月,芜湖市第二中学和第十中学合并为“芜湖市第二中学”。原二中和十中校址分别为二中本部和分部。通过挖掘原两校资源,规模效益显现,办学效益提高。现有教职工213人,51个教学班,3016名学生。 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教育部《高中数学教材实验教材》实验学校,是芜湖市首批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之一,省机关档案管理一级单位,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 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先后52次受到先进基层党组织、德育先进学校等各种表彰。从1992年到2002年连续十一年,学校高中毕业班工作受市教委表彰,初中教育质量得到社会的肯定。高、初中生源爆满。 学校努力改革课程结构和改革课堂教学。在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把“管乐”和“健美操”开发成学校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目前学校拥有计算机326台,生机比为9.25 : 1,本分部都已通过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并与芜湖教育城域网相连,校园网站已开通。1998年以来,有80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课件、说课、优质课,在全国、省、市获奖。王静老师的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在全国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录象评比中获一等奖,万青老师的初中语文《敬畏生命》在全国第二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会中获说课一等奖,郑炜老师的初中语文《木兰诗》在全国第三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会中获教学评比一等奖,邓东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搜索》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中获三等奖,濮珏老师的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搜索》在全国届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戊戌变法》、《环境污染》课件经教育部审核,已列入《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推荐目录(2001)》,并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网站和中国基础教育网站向社会公布。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定律》、初中语文《乡愁》被列为省新课程培训录象示范课。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有高中物理《地球内部圈层》等14节观摩课在省、市级以上重要会议上展示。我校安澜中学生管乐团已达200多人的规模,曾在芜湖长江大桥通车典礼、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及省、市各种重要会议上迎宾或汇报演出,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2001、2002年我校连续两年参加省学生健美操比赛,连续两年获得中学组团体第一名,八个单项中的五个第一。学校还参加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之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区域性实验研究》三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其阶段性成果受到有关部门表彰。
芜湖市第十三中学,是芜湖市教委直属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创建于1958年,位于长江之滨,青弋江南岸,占地41亩,现有教工86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中级教师36人,硕士研究生5人,31个教学班。学校拥有全市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两个,电脑室两个,教学用调频发射电台一个,现代化的语音室及理、化、生各科实验室。学校环境优美,四季花香。 学校以深化教育改革动力,以创办雅思英语特长班为抓手,以构筑素质教育4515工程为基础,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党支部被评选为全市先进党支部,受到中共芜湖市委表彰;学校集体连续六年被评选为全市“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并获“安全文明教学小区”称号,同时获安徽省公安厅颁发的铜牌一枚。 我校坚持校训“团结 务实 拼搏 向上”,沿着“稳定 质量 特色”的道路前进,在芜湖市创造了十个“最”:(1)最早引进雅思课程,创办雅思英语特长班; (2)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和阅读原著翻译竞赛中,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最多; (3)出国留学获博士、博士后高学历的师生最多; (4)获国际、亚洲、全国体育金牌的学生最多; (5)涌现出的“国际艺术大师”等特殊艺术人才最多; (6)专家顾问层次最高; (7)在岗教师中的硕士研究生最多; (8)国际交流活动最多; (9)因“综合治理”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次数最多; (10)我市的五个薄弱学校中,我校发展最快。 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曾为我校题词;芬兰总统经济顾问海鲁(博导)和加拿大驻沪总领事贝思德亲切会见我校校长;芬兰、加拿大、新加坡的大学校长多次访问我校,向雅思特长班致辞祝贺、赠送锦旗、举办学术讲座,并开展《英语之角》活动。我校的雅思英语教师中,分别经过美国英语学会和雅思新东方学校雅思的专业培训,特色教育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我校正向一流的雅思英语特色教育基地和出国留学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芜湖市奔腾的骏马正在走向世界!
芜湖市第二十四中学创建于 1908 年,学校占地 5000 多平方米,现有 15 个教学班,学生 600 余名;教职工 57 人,其中共产党员 24 人;中高级教师占 56 %。 近二年来,校党支部一班人在支部书记、校长晋英普同志的带领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廉政勤政,团结实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校 2002 — 2003 年度被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命名为“全国德育先进实验学校”,近几年还先后获得:“档案工作省一级单位”、省“优秀中学生团校”;连续两度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芜湖市文明单位标兵”;被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命名为“芜湖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在连续二次获得“芜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的基础上, 2003 年又获“芜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还获得芜湖市和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3 年再一次获得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4 年学校获“市教育系统职工住房货币补贴审核工作先进集体”,校团总支被评为“ A 级团组织”等十多项称号。 2003 年 11 月在无锡召开的全国德育年会上我校德育课题组申报的论文《教之道,德为先》荣获国家重点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我校的实验成果在大会上交流(全国只有六所学校),晋英普、夏国琼二位同志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2002 — 2003 年度先进工作者;政史地教研组在被团市委命名为“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基础上 2003 年再一次被命名为“市级青年文明号”;语文教研组获首届“新华教育杯”竞赛组织奖;同年数学教研组被局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近几年来学校实施全方位、多媒体(渠道)、有重点、分层次的系统育人工程,建组织网络,抓行为养成,育班级文化,重课外活动,促“两有”生转化,倡理论科研。学校先后与海军芜湖舰、王稼祥纪念馆、宣州杨泗初中等签订育人协议,实现了德育教育的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高效化。“七五”期间,学校曾参加《培养初中生国家意识,爱国情感的实验》, 1988 年曾被原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德育先进校”,同时被确定为全国《德育大纲》实验学校。 2002 年 4 月学校《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习惯行为的实验》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德育研究中心批准为全国教育“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参加 2002 年— 2006 年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同时被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批准为教育科研省级专项实验课题(实验期 2001 、 9 — 2004 、 9 ), 2003 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德育实验学校”,目前全校师生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和省级德育课题实验中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办生态型的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学生经过三年的教育成为基础牢、品质好、智能高、体魄强、特长扬的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初中毕业生。近几年学校各项事业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001 年该校初三毕业生 196 人,有 3 人被一中录取, 7 人被安师大附中录取, 12 人被十二中录取,升学率为 97.4 %,毕业率为 100 %,其中奚元同学以河南片最高分考入芜湖一中。 2002 年初中毕业会考又有了新的突破,重点高中录取率达 10 %以上。学生参加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多人次获奖,学生参加市十运会,初中男子足球比赛,科技小制作及各类征文比赛等也均取得好的成绩。在 2003 年初中毕业会考中, 196 人参考, 9 位同学考入市一中, 4 位同学考入附中, 12 位同学考入市 12 中,另有一批学生达到市 12 中分数线,而上普高或国家重点中专。本届初三一次毕业率达 93 %。 学校既抓素质教育的“软件”,又上教学设施的“硬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开设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室、图书室和阶梯教室,另有音乐教室、美术活动室、学生阅览室和心理咨询室等,是安徽省电教设备一类学校,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 自 2002 年起,学校又进行了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当年重点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即形成了“素质教育为本,德育实验为重,学校声誉为主,社会评价为任”的校训;形成以“厚德、勤学、进取、创新”为主要内容的 8 字校风;以“崇德、敬业、博学、创新”的师德要求,努力达到优化校风—德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净化学风—素质为主题—促进学生全面成人;端正教风—学习为主线—全面提高学习成绩,三风建设要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做了 8 件实事,使校园面貌当年有较大的改观;同时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开始起步。 2003 年重点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并经教代会审定,出台了“芜湖市第二十四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规范了学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行为。同时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又办了 6 件实事,使校园面貌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我们 24 中师生行为文化已初步形成。 学校已连续两年实施了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八条、《社会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五条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备课、上课、育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三项基本功竞赛即:“ 853 ”工程,涌现了一大批“崇德、敬业、博学、创新”的师德先进个人。总之这两年我们按照芜湖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上述任务,我们决心通过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在河南片处于领先的地位,在非重点学校处于上游水平。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