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第二中心小学的前身是罗江乡中心小学,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学校地处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地理位置好,校园环境优美,学校的电教装备在城口县中小学堪称一流:有局域网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室内的电脑终端全部连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拥有摄像机、数码相机、专业音响等相关设备,更有一支年轻而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有14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建花园式校园,创示范性学校,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走在了前面。该校全体教职员工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而作出贡献。
黔江区白石乡中心小学校,自1937年秋建校以来,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虽历经风雨,但一代代“白小人”以默默无闻、负重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使白石乡中心小学校发展成为中心校一所、完小一所、村小5所,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0余人的办学规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质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全员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办学原则,学校已成为传承文明的阵地。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班子以全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与时俱进,使学校管理日趋完善、教育设施逐步改善,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坐落在地势如展翅欲飞的云雁的小山上,更象征着白石小学教育者在时代浪潮中昂首阔步,正托起明天的太阳。云雁展翅,翱翔蓝天,成了一代代“白小人”不懈的追求。
黔江区水田乡石郎村小学校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水田乡重庆市黔江区水田乡石郎村。黔江区水田乡石郎村小学校校园设计理念超前,具有极强的现代气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功能齐备的综合楼,标准规范的室内外风雨运动场,大容量的师生食堂和停车场,布局科学合理,外观美丽新颖,她的成立将为渝北教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页。图书馆、体育馆、塑胶标准运动场、游泳池、天文台、生态(植物)园、公寓式学生宿舍、舞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创新工作室、电脑机器人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室。黔江区水田乡石郎村小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增强师生素质,全面和谐自主发展”的办学宗旨,以高起点,人本化,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校领导队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远见卓识。教师群体综合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富有工作激情,全体教师正为争创渝北一流学校而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办学理念:小主人成长的摇篮。办学特色:黔江区水田乡石郎村小学校突出英语、计算机、艺术教育的特色。将课程按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开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设置英语和计算机课。在课外活动方面,既重视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琴、棋、书、画的学习,又重视对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学习和鉴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还将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美丽的保农小学位于沙区西部回龙坝镇纺织工业园区,这里青山绿水,绿树成荫,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保农小学创建于1951年,历史悠久。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0人。全校师生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被评为区家长示范学校,综合考评合格学校,行风评议优良单位,民主管理合格学校,依法治校合格学校,区文明单位。学校坚持“育德育能、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求实、创新、团结、进取”的校风,传承“自信、敬业、爱生、善导”的教风,形成“刻苦、多思、自律、自励”的学风。教育改革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拂遍大江南北,为紧跟时代的旋律,我校积极投身于课改洪流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区级课题《农村小型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实践研究》、小课题、校本教研正如火如荼开展。在研究过程中,新事物在扬弃与继承中诞生,在总结与反思中前进,在拼搏与改革中成长……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把握 “一心”、“两全” 要领,即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书画逐渐成为我校亮点。让书画打造我校特色。我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将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队伍优良,管理科学,质量扎实的教育现代化小学。
黔江区民族小学校始建于2002年5月,是新区成立后新建的城市中心小学。学校面临车水马龙的黔龙街、背靠风景如画的河滨公园。校园占地22.8亩,校舍建筑面积12216平方米、学生活动面积9000余平方米。现有一至六年级53个教学班,学前教育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46人,教职工180人。 学校秉承“勤俭建校、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牢记“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树文明校风”的办学宗旨,朝着“凸显民族特色、培育民族英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民族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建校以来,全体教职工发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建校,学校规模日趋壮大、软硬件建设日益改善、育人效果良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学校以质量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先后被中央电教馆命名为“国家级电影课实验学校”;被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命名为“网络实验学校”;被市教委评选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学校”、“依法治校先进学校”、“信息技术先进学校”、“市容整洁先进单位”。 学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2008至2010年连续3年黔江区教委组织的全区小学毕业班水平测试中,学校取得综合成绩两年第一、一年第二的优异成绩。
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小学校始建于清朝末年,原名 "魁星楼小学堂"、"文昌宫小学堂"、"走马初级小学",1921年改校名为"走马中兴初级小学",系地方办学。1942年由热心教育事业的梅近愚先生等发起募捐,集资办学,学校开设了一至六年级共八个班,有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工近二十人。1947年至1949年间,时任中共地下党津巴支部书记的涂举彬、支委陈方宇、地下党员文晋涛等同志先后在走马小学和走马小学第二中心校(新房子小学)任教,因此,走马小学又成为中共地下党津巴支部的地下联络站,走马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49年解放以后,走马小学由文昌宫迁至禹王庙现走马小学校址,学校发展到十二个班,学生六百余人,教师二十多人。1969年学校"下放到大队办",走马中心校因此停办,1977年恢复乡中心校,将在走马街禹王庙的石板村小学改名为走马中心小学。重庆直辖后,走马乡区划调整,由原巴县划归九龙坡区管辖,后撤乡建镇,走马乡中心小学更名为"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小学校"。培养出英国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院士李顺强在内的一大批莘莘学子。走马小学已经历了百余年岁月的苍桑,经过数代走马小学人的辛勤耕耘,今天的走马小学绿草如茵,树影婆娑,鸟语花香,书声琅琅。走马小学现有21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50名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3%。目前已拥有区级骨干教师10名,高级教师26名。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再上新台阶,成为九龙坡区八所标准化配置的学校之一,多次获得九龙坡区办学水平督导评价一等奖,重庆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教研月活动先进学校,区行风评议先进集体,招生送生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区先进基层党支部等殊荣。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是有名的"民间文学之乡", "走马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魏显德、魏显发这样能讲上千则民间故事的"东方格林兄弟",有数百人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讲唱群体,民间文学资源非常丰富。在这种背景下,走马镇小学从2000年 ,提出了"创办民间文化特色学校"的设想。为此,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动,还要求中、高年级学生不仅采录、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还要对走马镇的民俗、信仰、禁忌等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及一些简单的民间文化传承的小论文。通过一系列活动,全校师生搜集民间故事2500余个,民间歌谣2800多首,民间谚语2200余条。经过数年的努力,学校目前已整理编辑出版了《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民间故事集.学生版》,已整理编辑好拟出版《走马民间歌谣选》、《走马民间谚语选》等书。《中国教育报》对走马小学师生开展的这项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倩予教授看到走马小学师生开展的这项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时,十分高兴地撰文指出:"走马小学师生今天所开展的"弘扬民间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争创特色学校"的活动,其意义是远非我们今天所能够限定的。"在关于民间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中,走马小学不断吸纳新的课程理念,重建知识结构,激发了全校师生创造的潜能,全面实现了课程开发、学习方式转变和民间文化传承的"三赢"。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命名授牌走马小学为"民间文化特色校园"、"民间故事校园",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民间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改革开放的今天,走马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在现任校长李英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