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创办于1953年,其前身是厦门私立中级文化补习学校。1954年春,学校迁址江夏堂,同年又搬至现厦禾校区。1955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厦门私立思明中学。1956年9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改名为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1971年秋,学校开办高中班,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学校试办职业高中。1991年,创办厦门女子职业学校。1997年,女子职业学校分离出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1993年被省教委直接定为省二级达标学校,1998年成为全省26所一级达标学校之一,从此步入名校行列。2003年,在厦门市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率先实施与东渡中学合并,实行高初中分设办学,学校分厦禾、东渡两校区,厦禾校区为初中部,东渡校区为高中部;合并后即扩建高中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04年在厦门市以高分率先通过示范高中市级验收。2006年入选福建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加强同世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子。与建中教育信托基金合作创办“出国留学实验班”,与菲律宾光启学校合作开办中国文化培训班。如今的厦门六中已发展成为厦门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备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学府。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7648平方米,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管中心、艺术教育综合楼、实验楼、天文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大礼堂、体育馆、400米标准的塑胶运动场、25米*50米室外标准游泳池等主要建筑。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规范合理。初中部教学实验综合楼于2008年9月奠基,该工程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为17300平方米,主体建筑12层,预计2009年底竣工。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雕塑、绿化景观、休闲庭院、下沉式广场、地理园、天文馆等巧妙安排,点缀其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学校拥有全国一流的中学校园网。完善和高级别的网络设施,万兆光纤骨干链路,13台高级服务器,4000多G的网络存储容量,并配有硬件防火墙、网站过滤器等安全设备。先进的教学资源体系,拥有900多G的海量教学资源库。校务管理平台、远程学与教平台、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各种软件的应用日趋完善。建有高考听音系统、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可同时播放8频道的节目,有摄像机、编辑机、非编系统及DVD、VCD制作设备;网络走进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实现了教室教学多媒体化和教师备课、办公电脑化。六中网站访问人次居福建省中小学校网站前列。学校图书藏量丰富,图书管理、编目、查询和检索全部实现电脑化,逐步迈向数字化,教学仪器充足,实验设施完善,劳技艺术设施到位,体育馆、艺术馆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100个教学班,学生4537名,教职工369名。学校拥有一个教育观念新、管理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勇于改革创新、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教育观念较新、富有开拓意识、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6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26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4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6人。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和终身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坚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办学思想,努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全部成才”的办学目标,全体师生牢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八字校训,发扬“精诚团结、顽强拼搏、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的“六中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谋求新的发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创造教育办学特色。从劳技课和课外科技活动到创造教育课程化,再到“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整体改革为手段、以构建创造性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为重点”的创造教育整体改革,学校创造教育走过二十多年的路程,播下无数创造教育种子,收获了累累果实:学生的小发明荣获3项国际金奖,60项国家级奖励,有28项获得国家专利。黄国宏同学荣获全国发明创造项目一等奖,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是福建省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生。周哲夫等7位同学获“明天小小科学家” 称号,杨毅祯等5位同学获“福建小小发明家” 称号,吴施佳等6位同学获“福建省小科学家” 称号,庄凯同学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福建省唯一)。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说:六中实施的创造教育,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创造。此外,在德育工作、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近年来,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学生在新一轮课改中茁壮成长,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中、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持续快速增长,本科上线率稳步提高,一大批学生录取在清华、北大、中国科大、中国人大、上海交大等全国著名学府,充分展示了优质高中办学规模与效益同步协调发展。中考成绩显著,年年获市初中教学优质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小发明比赛,不畏强手,摘金夺银,捷报频传。其中,化学学科竞赛获2002年全国高中化学奥赛银牌奖,2008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一等奖;生物学科竞赛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科学实践英特尔英才奖和全国一等奖,数学学科竞赛获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一等奖,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全省第一名;语文学科竞赛获第三届冰心杯写作大赛省一等奖;英语学科竞赛获200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高中组省一等奖、厦门市第一名。学校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状、省级“文明学校”、“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首批“中小学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第四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福建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福建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省级“先进职工之家”、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福建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物换星移,白鹭腾飞。如歌的往日业已成为历史,如诗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开创。有着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充满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正朝着更加高远的目标大步前进,在示范高中的基础上,不断做大做强,把厦门六中办成富有人文精神、突出创造特色、师生和谐发展、在省内起示范作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与国际同类学校有文化交流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厦门一中创办于1906年,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暨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是福建省省级文明单位。现址为厦门市文园路93号和75号。校区占地约12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是目前厦门市唯一一所新老校区均在城市中心区且连成一体的重点中学。学校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走素质教育之路,谨记“勤、毅、诚、敏”的校训,以“强素质、求质量、树形象”为工作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着力打造“人文创新型”的全新校园。 厦门一中建校已逾百年。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园丁在这里辛勤耕耘,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的营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校友遍布海内外,可谓英才辈出,涌现了一批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体育名星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长方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前世界乒乓球冠军郭跃华、等就是优秀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巾帼示范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育科研实验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实验学校”、“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实验学校第一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省五一奖状”、“省文明学校”、“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省创安活动先进集体”、“省校园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创优评优’先进单位”、“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绿化先进单位”、“省模范‘职工之家’”、“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学校”、第四届“世纪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集体组织奖等一大批省级以上表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居省市前茅。现有特级教师9名(其中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市拔尖人才3人,奥赛国家级金牌教练12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3人,省市优秀青年教师40人,硕士研究生49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0余名。学校现有高、初中共83个教学班(初中29个、高中58个),在校学生4000多人。学校办学特色明显。⑴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综合型一流人才、创新型一流人才和特长型一流人才。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工作室、生物基地和科技发明基地是学校创新工作的四大亮点。1997年以来,学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牌的学生高达177人次。近两年来我校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直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市之首。特别是2007年的福建赛区比赛中,我校独得了高中组厦门全市13名省一等奖中的9名。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是福建省公认的机器人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学校之一和领头羊,年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2005年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神枪手机器人”项目以其高难的技术设计、富有创意的构思和精美的制作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获得优秀项目金奖、新苗奖和万户创新奖。生物与环境科学活动基地设施齐全,成绩斐然,已取得省级以上奖励300多项,国家级奖励32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2项),两获国际大赛集体奖、一获杰出教师奖第一名;国内外权威媒体称其为“国际金牌的摇篮”,已成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重点示范点”和“厦门市环境教育基地”。科技发明基地被列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获得5枚国际发明展奖牌、35枚国家级奖牌。2005年罗牧晴同学设计的“周年晨昏仪”,荣获由国家科技部等大为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并获得“华汉青少年发明专项奖”,轰动一时。此外, 2007年,在第22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推荐送全国参赛的项目20个,我校占3个。⑵文体教育特色。学校保持传统项目优势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教育领域。艺术教育硕果累累。近三年来我校学生体育运动一直领先八闽,充分领会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率先开设选修课,“能运动、会游泳、体能好、形体美”是校本体育课程的显著特色。在2005年因省运会未进行体育竞赛总锦标排名的情况下,2006、2007年厦门市学校体育竞赛总锦标冠军。2005年获市中学体育先锋校团体冠军,同年获省体育传统校比赛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是体育传统校,是北京2008 奥林匹克模范教育先进校。一直到今年,学校连续多年稳获厦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荣获2004年和2006年厦门市中小学体育运动总锦标冠军。在厦门市的各类文艺会演及竞赛中,我校的节目不但是最吸引人的,而且获奖率也是最高的。课余时间,校内各种文艺活动,全省第一家中学生电视台在这里开播,书法、美术展览等异彩纷呈,学生高雅的艺术殿堂中,不断提高艺术素养……组织参加厦门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和厦门市万人献爱心合唱比赛,均取得厦门市一等奖非专业组第一名和优秀组织奖。承办市第三届群众艺术节,市直属中学舞蹈、曲艺、小品比赛,我校参赛的小品、舞蹈、戏剧等作品分获高初中组一等奖的好成绩;软陶、雕塑美术作品等美术作品屡屡获奖。2007年校合唱队获省合唱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6年校舞蹈队《十七岁》获市中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2007年,组织我校合唱队60名学生参加厦门庆祝教师节文艺会演,获高度评价。2007暑假年接待澳门濠江中学生舞蹈交流团并举行文艺联欢;近两年均举办迎新生联欢会。全校100%的学生参与文艺活动, 学校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一项专长, 如音乐识谱、视唱、使用器乐、美术绘画、文艺表演等。学校历年高中考成绩优异,多项指标达到全省前茅、全市最高。2007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应涵同学理科总分695分,名列全市第一;投档分715分,名列全省第一。范予泽、吴诗卉作文获得满分;黄若飞、缪慧凌两位同学数学双获文理科满分。2007年中考再获大丰收,稳居全市前三名,再次以优异成绩获得“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高中课改实验推进过程中,各教研组根据模块教学的特点,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凸现课堂教学特色。学校被授予“厦门市基础教育课改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各类学科竞赛频频夺冠,生物、化学、计算机、发明创造等屡获国际、国家金牌,其中化学奥赛金牌曾是厦门市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零”的突破,近年来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竞赛更是战果辉煌,频频以绝对优势高居全省之冠。学校逐渐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校。重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厦门一中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生物与环境教育基地、创造发明教育基地、机器人研究工作室等三大特色基地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学校将更加注重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改变观念、改革创新,抓实干、重实效,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品牌,真正实现 “人文·创新”的办学思想。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位于“海上花园”鼓浪屿的笔架山麓,毗邻八卦楼。校园环境优美,校舍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是读书的好地方。这是一所走出林巧稚、王应睐、黄祯祥、顾懋祥、卓仁禧、洪伯潜、张乾二等七位院士(学部委员)的学校,培育出殷承宗、陈佐湟等名家的百年老校。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由英华书院1898年创办)、毓德女中(1870年创办)、怀仁女中(1877年创办)、厦大校友中学(1949年创办)等鼓浪屿岛上诸中学几经组合而成的。1949年6月底,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院士创办了私立厦大校友中学,1951年2月26日厦大校友中学公立,改名为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1952年8月私立厦门英华书院并入,原英华书院所在地成为厦门二中永久校址;1951年毓德与怀仁女中合并,校名为“鼓浪屿女子中学”,1952年4月改称为“厦门女子中学”,并于1959年并入厦门二中;1969年,鼓浪屿区侨办中学又并入厦门二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创办英语试点班的基础上,学校于1982年10月承接创办“厦门市英语中学”,至1985年5月英语中学独立办学(即厦门外国语学校)。1990年以该校为依托又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 1960年9月学校被福建省教委确定为省重点全日制完全中学,1981年该校再次被列为福建省90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被确定为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学校曾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福建省十佳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福建省高中会考先进单位、福建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集体、厦门市花园式单位、厦门市文明单位、厦门市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厦门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6年3月被授予厦门市首批“平安校园”称号。 百余年来,厦门二中及前身各校共培育毕业生3万余人。学校英才辈出,校友遍布海内外。校友中不少人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如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林巧稚大夫;著名生物化学家、原中科院生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应睐;中科院学部委员、医学界病毒学权威、中日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黄祯祥;著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卓仁禧;中国工程院院士洪伯潜;华侨将军、炮兵少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登保;中国第一位海洋学女博士、厦门大学教授、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洪华生;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乐队指挥艺术博士、现任中央交响乐团指挥陈佐湟等。还有不少校友曾任中央、省、市党政领导。 近十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广大海内外校友也为学校的发展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使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拥有高标准的实验室、设备先进的电子教室和多媒体专用教室、校园语音广播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拥有200M塑胶跑道的田径场,设施完备的室内体育场馆以及有11万册藏书的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保证。 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教职工共129人,专任教师大部分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德修养高尚。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0人,一级教师5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2人。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学校素以严谨的管理,优质的教学深获各方面好评,1985年高考,张琦同学荣获福建省文科状元,黄颖获厦门市理科状元;1987年郭海毅同学以数学满分获全省第一名,同时获厦门市文科状元。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稳定在95%以上;1996年高考,黄玲毅同学荣获厦门市高考文科状元,魏微同学以福建省文科投档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外交学院就读;2000年高考,叶文同学勇摘福建省语文单科状元(理工类);学校每年均有大批优秀学生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深造。在各重点中学争相扩招,学校招生空间倍受挤压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仍稳步提升,显示了百年老校浑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办学实力。 学校以 “勤、诚、智、洁”(即勤以奋进,诚以待人,智以处事,洁以自善)为校训,坚持“立足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以课改实验为契机,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注重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情景,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加强对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引导,发展特色长项学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足球、英语、音乐、航海等方面的办学特色。足球运动是厦门二中的长项学科,久负盛名。1984年学校足球队曾获华东六省一市传统项目学校足球赛冠军,近年来,在福建省重点体育传统学校足球赛中获得了9次冠军,2次亚军;在厦门市中学生足球赛中连续18次荣获冠军,并多次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足球赛。 岁月轮回,百年沧桑。厦门二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8月,该校高中部将整体搬迁至有“厦门新客厅”美誉的五缘湾新片区。届时厦门二中将拥有五缘湾和鼓浪屿两个校区,办学空间大为拓展,为厦门二中这所百年老校的腾飞提供新的契机。 厦门市委市政府对二中高中部的定位是“一流的、高水平的品牌中学”,为此,对二中新校区进行高标准的规划建设。新校区教学楼建筑面积达1816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3796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2374平方米,露天游泳池2625平方米,学生公寓9450平方米,教师公寓3570平方米,宿舍区食堂面积4228平方米,以及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15个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和音乐厅、活动中心等共用活动设施;新校区将建成一个拥有42个高中教学班规模“一流的、高水平的品牌中学”。 新校区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设施、良好的住宿条件、完善的生活配套、多彩的校园生活将为二中学子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