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十三中创建于1958年9月,原是一所具有高、初中的完全中学。1995年后,由于头桥地区人口急增,金鼎山小区和营盘坡小区先后建成,初中班次增加,根据市教委的规划调整,改成初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2485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0平方米,教工宿舍楼3栋,改建四层教学楼一栋,新建实验图书综合大楼和五层教学大楼各一栋,共有28间教室,有21个班级,学生1032人。还有微机室、多功能教室、语音室、电教室、音乐室、合唱室、形体室、绘画室、陈列室、健身室、图书室、阅览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 室各一个;图书室藏书一万多册,报刊杂志40余种;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一个配有250米 环形跑道,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足球场。 学校各职能机构协调配合,正常运转。职能办事机构有党支部办公室、校长室、副校长室、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团委、思教处、总务处、保卫室、党支部活动室、民主党派活动室、教育工会办公室,离退休教师活动室。各年级有初一年级组、初二年级组、初三年级组;各学科有语文、数学、外语、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六个教研组。 学校领导成员有: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王敏、副校长刘国孝、副校长彭晓芳、校长助理贾乃伟。学校有 教职工155人,其中党员30人(在职16人),团员5人,民主党派10人(在职5人)。 在职教职工108人,其中教师87人,行政人员16人,工人5人。中级教师42人,高级教师15人。本科学历37人,专科学历42人,学历达标率 为98%。中青年教师踊跃参加职训,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参加市教委中青年教师职训笔试、口试 均取得优良成绩,荣获二等奖。参加市属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职训“普通话”比赛荣获二等奖,参加评好课有 13名教师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有3名获参赛奖,学校荣获组织奖。 自建校40年来,学校一贯重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重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张青杰同学荣获97年全国数学“希望杯”初一年级组二等奖,98年又获初二年级组三等奖;李英杰同学荣获9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贵州赛区特等奖;王伟同学荣获97年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贵州赛区一等奖。学校文体活动也开展得很活跃,具有自己的特色,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屡屡获奖。 近几年参加市中学生歌咏比赛多次获一等奖;学校女子篮球队连续荣获“三好杯”冠军,并代表云岩区参加市“八运会”,荣获女子甲、乙两组冠军。99年荣获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男子足球冠军和初中女子篮球冠军;2000年荣获市“中华诗词吟诵”比赛一等奖;2000年荣获烟台“沿海开放城市童声合唱比赛”金奖;2000年获市中学生第三届军训汇操比赛三等奖;2000年获市教委“学校广播体操、眼保健检查评比”优秀奖;1999年和2000年参加市中学生跳绳、踢毽比赛,皆荣获团体三等奖;2000年10月荣获“市中学生中华诗词吟诵”比赛一等奖;2000年我校学生张楠参加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荣获二等奖;2001年6月参加省文联、省精神文明办举办的“庆祝党的80周年”诗歌朗诵比赛荣获一等奖;2001年5月,参加市教委“光辉80周年现场黑板报”比赛荣获一等奖;2001年市教委诗歌朗诵比赛集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 贵阳十三中全体教职工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勤奋进取、求实创新”为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把十三中的工作推向更新、更高、更好。 贵阳市第十三中学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头桥辖区绿树掩映的金鼎山间,遥望黔灵山麓,校门前市西河一水蜿蜒,校园内碧草纤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雅,学校离尘而不离城,是一所已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中学。学校占地36亩,校舍面积6715.79平方米。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原是一所具有高、初中的完全中学。1995年后,由于头桥地区人口急增,金鼎山小区和营盘坡小区先后建成,初中班次增加,根据市教委的规划调整,改成初级中学。 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贵阳十三中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振兴等方面努力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一代又一代十三中人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如今奋斗在各行各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今天的十三中,无论是在办学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的城市中心区商圈配套优质学校。 学校占地36亩,是贵阳市中心城区校园面积最大的学校,且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教学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书院气息浓厚,曲径通幽;运动区有室外标准篮球场2个,200m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羽毛球场1个,让学生充分释放激情与活力;休闲区碧草纤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怡情养性。 [学校价值观] 校训:惟吾德馨 办学理念:以德立校,以文化人 学校文化取向:爱和包容 [教育事业] 十三中是贵阳市体育学科基地、贵州省首批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学校,学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近年来,学校体育中考年年夺魁。 十三中人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2009年起,学校启动了“贵阳十三中教师课堂教学有效行动计划”;2010年起,学校建立起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近年,学校连续两次参加贵阳市初中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名列前茅;学校中考成绩每年都名列前茅,部分学科满分率、平均分还获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升入省级一、二类示范性高中学生的比例每年都大幅提升;更可喜的是,在老师们的无私付出和关爱下,十三中的孩子们茁壮成长,每一名从十三中走出去的孩子与进校时相比,都拥有了更健康的体魄、更阳光的心态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的憧憬。 [办学特色及成就] 贵阳十三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低进高出”、“低负担、高效率、高分数”的办学特色。有效教育工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2009年起,学校启动了“贵阳十三中教师课堂教学有效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把先进的课改理念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选择。通过该计划的推进,学校建立起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学校的教学领导力和教师的课堂执行力。2009年起,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和改进,十三中建立和完善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008、2012年,在贵阳市初中教学质量随机抽检测试中,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中考成绩每年都位居贵阳市前茅,体育中考年年夺魁,多门学科平均分获贵阳市第一的好成绩。 贵阳十三中坚决不举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对所有家长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十三中没有从事有偿家教的老师,不靠补课和增加学生家庭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拼分数,而是潜心专研教学,从兴趣培养和思维方法训练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贵阳十三中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国家重点课题先进实验学校、贵阳市“五好学校”、课改先进学校、红旗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贵阳市“五好基层党组织”、贵阳市首批生态文明校园,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次荣获云岩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著名校友] 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十三中人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如今奋斗在各行各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被美誉为“香港现代徐霞客”、“著名诗侠”的孙重贵先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何任叔,中共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蒋星恒,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崔文玉,贵州省建工厅巡视员兼世界遗产申报办公室主任傅良玉,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国珍,贵州著名企业好一多乳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及第一任董事长柳云松等均从十三中走出
贵阳市第七中学 贵阳七中坐落在贵阳市的“华尔街”中华北路云岩广场上,她创办于1955年。半个世纪的文化积淀中有10年的改革和崛起,1996年作为贵阳市唯一的初级中学率先推行向教学一线及班主任教育教学倾斜为主的“岗职对应,一岗多责,评聘分离”的人事制度改革。10年的辉煌和成绩凝聚成了“七中文化和个性”,并成为贵阳市教育局英语教学实验基地、贵州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贵州省教育学会美术教研基地、团中央“少年科学院科普实验基地”、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特色学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授牌为“21世纪优质教育项目学校”。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中北校区、瑞北校区、金竹校区)占地共100亩,在编在岗教职工265人,离退休教师168人。现有国家级骨干2人,省市级骨干6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68人,中级164人。学生4000余人,66个教学班。 学校自1999届初中毕业生制造七中“夏季神话”后,2000届辉煌再现。2001届、2002届、2003届、2004届连续四届中考状元的产生及更多的学生从这里“习德奋进”跨入省级一、二类示范高中,2005届又以全市最佳平均成绩领先,再次彰显七中团队敬业精神。十年中的每次足迹始终伴随着七中踏实进取的教育激情,在不断发现、反思、认知、升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中,构建了学习型学校共同体,七中以严谨治学的师资队伍著称,又以严格要求、个性发展见长。 现任校长、省十届人大代表、心理学硕士、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郭子仪,秉承学校50年的发展校史,立足弘扬96年教改以来的机制创新和渐进式的规模办学,确立了“人格大于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在一校三址的规模办学过程中,以德育为核心,以教学为生命,以科研为底蕴,以心理咨询、健康辅导为特色,通过了联合国子课题《教师素质培养提高与优质教育研究》、北师大“十五”国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承担了西南大学国家“十五”课题“学生人格健康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委员会理事单位,并正在申办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校的工作。 在学校文化育人环境方面,按照学习化的理念,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成立校合唱团、校篮球队、校车模科技小组、小记者队、绘画小组、乒乓球队、朗诵小组、英语活动小组等,使同学年之间、不同学年之间的学生合作学习、互助活动,教师之间合作教学成为可能。在课程及师资专业建设方面,着重探索跨学科听课、评课的整合过程和学科综合化的有效途径,淡化教师单一学科本位观,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使跨学科的综合素养、知识、常识溶汇在教师专业发展之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综合实践及主题活动领域,融通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花卉小组”、“茶艺小组”、“十荣十耻”主题、“感恩之爱”、“生命之重”、“从身边爱起”、“关爱自我”、“珍重他人劳动”等主题班会、主题实践中构建了具有校本德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在教师、学生评价方面,体现开放性、制度性、过程性、个性化的特色,启动了班主任“老带新”工程、“青年教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程”,实施了德育活动周及一年两次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一年一度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周”、“心理咨询辅导开放日”、“英语节”、“普通话诗朗诵”活动,把评价贯穿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把评价定位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质化过程中,把评价落实在《评价手册》、《成长记录袋》中;把评价融合在“自我诊断”、“自我发展计划”的调整过程中,这种人性化、诚信化、尊重性的评价不仅激励而且催人奋进。 此外,我校制定了《教师班主任建设5年方案》、《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班主任工作评价手册》、《七中学生一日守则》、《七中学生守则》、《教师科研指南》、《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七中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制度》、《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守则方案》等,力争经过5年的时间,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发展中,逐步实现“精、细、严、学、训、合”的发展格局,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创造最佳的软环境。在特色和个性化的办学之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灿烂霞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