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中学位于湖东中路,西临风景秀丽的雨山湖,与安工大隔道相望,沿街是高科技产业区。这里,学术氛围浓厚,极富人文气息,是教书育人理想场所。始建于1975年的十三中,历经29年的跋涉与进取,取得令市民瞩目与赞叹的成绩。 1996年8月,王正瑞任十三中校长,他与副书记、副校长洪晓平及副校长吴志华组成了学校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他们带领全体教职工励精图治,努力拼搏,狠抓师德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建章立制,深化教育改革,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先后制定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制,逐渐形成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后勤是保障”的管理模式。 面对陈旧的校舍和薄弱的基础设施,校领导班子群策群力,一方面争取教委的支持和扶助,一方面注重内部的开源与节流,把主要财力投入到改善办学条件上,很快,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1997年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在普通中学中率先晋升为省一级,2000年建立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电教设施由原来的省三类一举达到省一类标准,1996年以来,学校在全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中连续四次评为优秀。同时,学校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高中毕业率始终在95%以上,高考达线率居全市中上等水平,初中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及时制定了“环境优美、师生文明、教学优质、办学有特色”的新目标。面对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摆在十三中人面前的是生存与发展这一严峻的课题。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根据我市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需求外语人才的实际,结合学校外语师资力量,及时提出了创办英语特色班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赞成。经过原市教委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论证,创办英语特色班被原市教委批准,于1999年秋季正式招生。更加可喜的是,2002年4月3日,省教育厅批示:“同意马鞍山市第十三中学试办初、高中六年一贯制的英语特色班”。这在全省是第一家,也是该校乃至我市在教育模式改革中的创新。这一喜讯无疑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英语特色开办三年后,结出了丰硕成果,2002年首届英语特色班向社会交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高中特色班学生全部被高校录取,其中,本科达线率52%;初中特色班中考成绩均分为651分,其中,英语单科均分达132分。至此,十三中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为学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广大师生的努力为学校赢得众多荣誉,先后获得市绿色学校、安全文明示范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示范学校及省优秀中学生团校示范学校、优秀家长学校告示光荣称号。正如该校校园里树起的“腾飞”雕像一样,十三中师生用勤奋赢得了辉煌,用理想托起了腾飞的翅膀,用奋斗迎接着美好的未来。
马鞍山四中座落在马鞍山市向山镇,是一所直属市教育局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分设初中部和高中部。马鞍山四中的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师范,后马鞍山师范搬迁别处。1962年4月,马鞍山四中就在马鞍山师范原校址建校。马鞍山四中建校初期属于初级中学,后发展成带有高中部的完全中学。马鞍山四中是马鞍山市建校最早历史最长的中学之一。马鞍山四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最近三年,随着我市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原十七中和十八中先后成功并入四中,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强了办学实力。现有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近2000人。教职工有1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0人,中学一级教师47人。四中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中正在稳步发展,升学率逐年提高。学校活动场地大,教学设备齐全。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2002年秋季投入使用的一座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使四中硬件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四中环境幽雅,是学生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学校有新建的学生宿舍楼两栋,生活设施齐全,管理严格。目前有400名学生住校。学校有可容纳几百人同时吃饭的食堂,新建了男女学生浴室,四中已成为我市第一所寄宿式管理的完全中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