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创办于1946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现学校地处石泉路街道所属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老公房和私房棚户区地域,学校的办学硬件设施较原来校舍有了较大的改善。我们立足校情,以三年规划落实为要求,师生携力,规范科学管理,稳定持续发展,以德立校、质量立校。学校连续三次获得了区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目前,学校有9个教学班,275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3.5%(其中农民工子女156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人数的77.2%)。学校占地面积5077平方米,校内有15个标准化教室,以及多媒体室、英语情景室、科常室、美术室、音乐室、阅览室、心理室、电脑房等8间专用教室。操场上体育设施齐全,室外有塑胶跑道和2个篮球场。教学大楼内创设行规养成文化、英语文化、科技新知识文化的主题墙,使校园充满童趣。学校在岗在编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 按照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原则调整校内管理机构,着力培养一支具备团队意识和良好个人素养,业务实力强、合作精神足、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服务型"管理队伍。三年来,学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区园丁奖获得者2名,中、青年教师在"普陀杯"教学竞赛和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10人次,一个优秀备课组及一个拓展型课程方案三等奖。目前,区教育教学能手2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4名,名师工作室成员1名。学校先后获上海市小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雏鹰大队及全国雏鹰大队称号、2002-2006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称号、连续四年获区假期工作先进集体、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还被命名为的"上海市摄影教学特色学校"、"上海市航模特色学校"。在传统特色方面,我们作为区排球项目基层学校,近几年都代表普陀区参加上海市的同级比赛,排名前四位,每年都被评为区体教结合工作先进单位。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从2005年开始设置了将棋社团活动,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成效却相当大。学校在参加的各类各级将棋竞赛中都满载而归,填补了普陀区的空白。学校先后培养了多名选手获得上海市将棋比赛的第一名,被上海市将棋协会称为小小将棋奇迹。学校教师中还有近二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全国、上海市和普陀区的各级各类刊物上,并获等第奖。学校先后涌现了数名市区优秀少先队员和苗苗小能手,百余名有特长的学生在市、区各项比赛中获等第奖。
平利路第二小学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抓手,研究全国实验课题《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取得显著成绩:论文30多篇,分别获得全国、市的一、二等奖,并刊在全国、市的有关杂志上;教师上的课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十多个一、二等奖;自制十余套课件也获得了全国一、二等奖。?? 德育方面,学校注重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于以手段与德育整合,开展《邓爷爷我爱您》课题研究,同时确立了校德育课题《开展电影教育,培养学生爱心品质》。?? 足球是我校的又一特色,曾获得上海市小甲A比赛的三连冠,并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比赛,还有5名学生代表普陀区到英国参赛。成绩是过去,我们将继续奋斗,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全国现代技术示范校。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目标,不断努力,连续获得“普陀区文明单位”、“普陀区行为规范优秀示范学校”、“上海市优秀雏鹰大队”、“绿色环保学校”、“金钥匙科技特色学校”、“青少年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依据“校本师资培训和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以“将学校建成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优质学校”这一办学理念,先后成为“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创造协会基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等重要课改阵地。学校每学期多次承担外省市、区、学区的教育教学展示活动,有潜能的教师不断涌现。他们撰写的数十篇论文先后在全国和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许多教师在全国、市、区、学区级教学比武中获等第奖。平一全体师生按照“挑战自我,追求无限”的校训要求,正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沪太新村第一小学是普陀区的一所中心小学,江泽民同志曾来学校视察。?? 学校以电化教育为主要特色。近年来,学校以研究和发展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验为重点,确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建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研究》的研究课题。此课题被定为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研究课题。?? 在近1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中国创造协会命名为“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先后荣获上海市“电教窗口学校”、“行为规范优秀学校”,普陀区“文明单位”,普陀区“金钥匙科技学校”,普陀区“田径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洵阳路小学创办于1958年8月,原校址普陀区洵阳路41号。1995年与岚皋路小学合并,迁入岚皋路216号现址。1997年9月石泉路第二小学并入我校。2000年9月中山北路第六小学并入我校。2004年9月新光小学(民工校)两个教学班并入我校二年级。五十年来,洵阳路小学在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任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质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方的称赞。科研兴校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办学方向。92年,学校依托高校,与华师大教育系联手开展了《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课题研究。在继承和发扬教育科研优势的基础上,98年,学校又投入了叶澜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历经了个体式推进→阶段式推进→整体式推进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学科研究→班级建设→学校整体变革,学校努力追求内涵发展。01年12月,叶澜教授和柴区长亲自为我校挂牌,使我校正式成为“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02年11月,在该课题的中期评估中,我校在全国56所实验校中名列第一;04年5月,又成为“新基础教育”十所精品学校中的一所。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立足校本,逐步形成了自己本土化的特色,有多项课题在市、区立项。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三个提升。学校和谐的的育人环境、规范的办学行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凸现的办学特色、稳步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可爱健康文明的师生群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受到市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获得多项荣誉。
江泽民总书记89年4月13日到我校视察,并亲笔题词“教书育人”。十三年来,学校全体教师员工以“育人”为己任,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方法、策略。德育领先,开展“爱的系列”教育,以“爱在心中,活学活教”为目标,实现活动教育。今年校舍重建,达到市一流标准,为一流硬件配备相应的软件,全校师生为之努力。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建于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基地。陈先生的全体教工的工作出发点始终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在课程建设、师资选择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学校历来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在教师中占了很大比例,不少同志在解放后走上了政府领导岗位。 90年代以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成为一中心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通过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使“潜在”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十数年如一日打造一直堪当此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各个学科均有在市区乃至全国闻名的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明星。 使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素养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心愿,学校为此提出了“现代小公民,创新小能手”的育人目标,而达成目标的前提则是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现代小公民”教育是学校闻名全国的德育品牌,小公民楼则是这一教育活动的象征。 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建立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同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均有所收获,从而打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品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目前,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拥有25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教职工80名。学校拥有的行政实验楼、教学楼、体艺楼、小公民楼、生活楼为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塑胶灯光操场为同学提供了体育锻炼的优良条件,电视中心、少儿网吧、图书馆等设施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现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市课改研究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学会实践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普教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等。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市德育、艺术、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 “在改革中求发展”,学校的办学实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正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先行校、教育科研的示范校、基础教育的名牌校、国际交流的窗口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