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为寄宿制学校。凭借和改进使用交大附中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不仅使每个学生吃得合适,睡得安稳,学生更能通过课程和作息时间的处理,作自主调节、自我安排,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能力远超过一般学校,得到了所有毕业生及家长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我校具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纪律性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团结友好。早锻炼、早自修、上课、活动、晚自修、就寝,每天的生活井然有序,学生自觉,管理人员负责。每周五天与同龄人相处,培养了交往能力,两天回家,与家人的感情更亲。
我校为寄宿制学校。凭借和改进使用交大附中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不仅使每个学生吃得合适,睡得安稳,学生更能通过课程和作息时间的处理,作自主调节、自我安排,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能力远超过一般学校,得到了所有毕业生及家长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我校具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纪律性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团结友好。早锻炼、早自修、上课、活动、晚自修、就寝,每天的生活井然有序,学生自觉,管理人员负责。每周五天与同龄人相处,培养了交往能力,两天回家,与家人的感情更亲。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任课教师由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中、青教师组成。中青年骨干教师占70%以上,参加市区教学业务大赛屡次获奖。为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配有专职心理教师。校董事长邵士信是原交大附中校长、第八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九届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校长。现任校长潘志强是原交大附中副校长兼教务主任,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有着二十多年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我校占地19.5亩,教学、生活、体锻等设施齐全。学校宿舍由专人负责管理,还配备生活老师。从预备年级开始,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感恩、学会与他人相处,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校为寄宿制,寝室、教室装有空调等设备,吃、住等方面经区督导室问卷调查,满意率100%。
上海市市东中学创建于1916年,原名聂中丞华童公学,1941年改名缉规中学,1951年改名市东中学,是一所有86年悠久历史的重点中学,也是上海的名校之一。学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历任校长为端纳(L.H.Turncr)、克孝(L.Kershaw)、爱契生(G.L.Aitchison)、黄仲苏、顾惠人、姜梦麟;解放后历任校长为段力佩、吕型伟、冯林、张宗炎、陈伟彬、吴永光、朱耀庭、现任校长为冯纬世。校园面积117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445平方米。学校设施齐全,有两幢教学楼,一幢实验楼,一幢图书综合楼,有38个正规教室,理化、生物实验室5个,劳技、音乐、美术专用教室6个,多功能演播厅1个,100座位阶梯教室1个,有400座位可放映电影、电视的小礼堂1个,学校自筹资金改造了阅览室、改建了形体房、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添置了90余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一贯重视德育,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早在1960年就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五十六中学为转制完中,创建于1954年,是“上海市花园学校”。有4872平方米的草皮运动场及200米环形塑胶跑道,能满足运动爱好者的需要。学校重视师德建设,育人措施落实,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坚持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活动,积极拓展高中自主选修课的范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区政府、区教育局和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我校从04年9月开始,与上海市水产大学合作办学进入实施阶段。两校在开设特色课程、专家讲师团举办专题讲座、图书资料共享、学生结对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教师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紧密协作,为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而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家庭教育指导先进集体、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先进单位等;被命名为艺术、足球传统学校、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学习化社区实验基地等。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是一所知名的民办完全中学,座落于上海新地标南站的南侧。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施齐备,设有二类标准学生宿舍。现有初、高中共五十个班级,约2300名学生。现任校长汪劲松是上海市劳模、特级校长。中、高级教师80%以上,教师专业化水平达标,师资队伍雄厚精干。 近年,学校致力于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成效显著。汪劲松校长藉校名而创立了"模范教育"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学生成才之路,有效引领民办学校的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开展以《实施"模范教育", 处理十大教育关系》、《"模范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创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模范教育"向纵深发展》为重点的三个阶段实践。强调育人为本、德育领先的原则,即学校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该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让爱陪伴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最真切的公平教育,使学生个体成长获得最佳时机。 模范教育理念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以"校园心语"为主渠道,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名列全区优质教育的前端,高中学业水平已达到区示范性高中行列,高考的本科达线率连年超过80%。高中开展学工、学农、学军和团员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初中以科艺体活动和竞赛为主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仅2008年就获得了上海市中学生影视主题活动方案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十二届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大赛一等奖、上海市中学生科技英语竞赛一等奖等一百多项优秀成绩,展示出模范教育的丰硕成果。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家长以鼓励子女考入西南模范中学为升学目标,学生以能在西南模范中学锻炼成长为荣,渴望就读西南模,确实是"一座难求"。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简称同济大学一附中)的前身是上海市鞍山中学,建立于1960年, 1978年确定为杨浦区重点中学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干部和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潮,努力探索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建特色学校的途径,积极参与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是上海市“一期课改”的试点学校和“二期课改”的实验研究基地学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效。2007年10月,学校正式跨入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并于2008年正式迁入新江湾城新校区内。 同济大学一附中继承了鞍山中学的优良传统,是一所享有较高声誉的市重点中学。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建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形成了人人重视德育工作的良好气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争创德育特色,提高德育实效。 占地100亩,建筑面积达43000平方米,由实验信息楼、图书教学楼、体艺馆、学生宿舍、行政楼等组成。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态、人文的理念,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新校区2008年7月交付使用,2008年9月1日,学校将在新校区举行隆重的新学期开学典礼。届时,一所崭新的、具有上海市一流教育设施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展现在上海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江湾城中。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拥有高级教师4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60人。近几年来,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在全国、市、区各级教学评比中也纷纷崭露头角。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11人,其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39人;市名师后备人选与优秀青年教师3名,区骨干教师6名,中青年教师 82名。近几年来,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在全国、市、区各级教学评比中也纷纷崭露头角,硕果累累;学校的科研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三项市级立项课题。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是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校园占地61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教学大楼两座,另有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艺术楼、图书馆、计算机房、演播中心、大型室内体育馆、400米塑胶跑道操场、塑胶篮排球场、环保植物园等优良设施。学校设备精良,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校园环境幽雅整洁,书声琅琅,绿树成阴,四季花香。从1996年起,曹杨二中提出并逐步形成了“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对于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风格,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建设富有曹杨二中特色的学校文化,起到了理论支撑和工作引领的作用。在“文理相通,人文见长”办学理念引导下,学校校风学风优良,人文氛围浓郁,学校管理严谨,质量形象卓著。语文学科是学校的强势学科,多年来,曹杨二中的语文教学在全市一直具有较大影响,且学生在每届全国、全市各类作文大赛、古诗文大赛和征文比赛中都获得较高奖项;化学、数学、生物、英语、物理等学科也有很强优势,学生参加全国、全市竞赛获奖累累。 曹杨二中为上海市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实验基地,除参与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验外,学校还承担了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项目,如“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综合教育实验项目,体教结合(女足)项目、防震减灾项目、环境保护项目、JA项目、TI项目、GE爱迪生辅导项目、科技特色项目、头脑奥林匹克项目、美育实验项目、艺术教育项目、心理辅导项目、双语实验项目,等等。各项改革实验项目均获得喜人的成果。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注重内涵发展,努力打造面向大众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弘扬“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坚持“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树魂立根,积极实施“两纲”教育,学校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德育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已有德育特色,以培养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南京生存训练等)为特色的思想品德和学生党建工作成绩卓著,并努力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开创德育新亮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获得显著成果。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前身即为华东师大一附初中,它是1997年8月由华师大一附中高初中分离,经虹口区人民政府和华东师范大学协商创办的。2005年秋季改名为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学校现占地面积14625平方米。建筑面积15573平方米。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改造,学校目前已拥有电脑房、语音室、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多功能厅、大礼堂、体操房等现代教学设施。 学校现有班级33个,学生约1700人。教师10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0人,占教师总数的37%。教师队伍以华东师大一附中教师为主体,吸收了市内外兄弟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学校教师在各项教学评比中已获得全国、市一等奖的人数约占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共获得各项荣誉称号586项之多。 学校创办十多年来以“做人求真,学问求实”为校训,坚持“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学有特长、关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确立的办学目标是:管理有序、教有风格、学有特长、教育优质的实验性精品学校。 学校提倡“主流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主流的意识,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力争在同层面中做的最好,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贯穿于德育全过程。 学校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组成了科技、艺术、人文、体育及学科竞赛五大教育板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在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简称OM),仅2003年以来,我校就取得了11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机器人也于2008、2009连续两年在亚太地区比赛中获金奖,2010年更是赴美参加全球比赛获金奖、最佳结构奖;多名同学被评为全国少年科学院、上海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候补小院士;我校的铜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在全国和上海市的各类比赛中屡获金奖;在学科竞赛中,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有近4000人次的学生在全国、上海市的作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竞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办学十多年来,学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十届毕业生三千多名,400多位同学分别被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录取。市、区重点高中录取率达80%以上。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26年,195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初高中脱钩,学校改办高级中学,2005年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校占地162亩,建筑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有教学楼、科技馆、天文台、数字化实验室、音乐厅、体育馆、游泳池、网球场、足球场、400米塑胶环形跑道、校园网络和闭路电视系统等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是一所现代化、高标准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其中8个新疆班),约1500名学生, 205名教职工 (其中教师151名)。教师中研究生课程班及其以上学历的有98名,占教师总数的64% ;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中级职称的教师占50%,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总和为90%。 学校秉承“嘉言懿行、一以贯之”的精神,围绕“基础厚实、主体发展”的育人目标,贯彻“自主——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搭建成长的舞台。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是:把学校办成有特色、在上海有影响力、在国内有知名度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开放式的寄宿制高级中学。 近年来,学校注重“夯实人生基础,塑造健全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质量享誉社会。本科上线率超过了98 %(其中“一本”近70%),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国家名牌大学。 学校在保持原有办学优势,发展传统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技教育”、“古诗文吟诵”和“群众体育”3大特色。被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等。学校党总支荣获建党90周年“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复兴初级中学创办于1998年夏,地处虹口区中心区域,与鲁迅公园、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毗邻。学生在物理、数学化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竞赛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建校以来,学校实施数学“课内分层”教学,已经形成了“夯实基础,理科见长”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在市级以上的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超过150人次,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市重点高中学习。学校开设丰富多彩、门类众多的拓展性课。 复兴初级中学前身是“麦瑟尼克”学校,始建于 1886 年,不久更名为 " 上海公学 " 。1946 年抗战胜利后, 学校重建,定名为“上海市复兴中学”。 校名“复兴”,含“复兮旦兮,兴我中华”之意。如今学校更为“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 学校的校训为“求真”。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 采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英才辈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