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三村小学创建于1960年,学校占地面积3604m2,建筑面积3336m2。学校配有藏书室、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计算机房、舞蹈房、音乐室、乒乓房、美术室、心理咨询室、手工劳动室、多媒体活动室等14间专用教室,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演示设备。学校以“勤学、求实、和谐、创新”为校风,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求善、求智、求健、求乐,具有时代精神、基础学力、健身意识和本领、有健康情趣。学校大力发展篮球特色,全力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占地5.4亩,建筑面积3336平方米,环境怡人。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 400余名学生,49名教职员工。近14个专用教室。 学校在岗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 23人,占在岗教师数的67%,35岁以下青年教师9人,占在岗教师数的25%,是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队伍。全校在岗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1人,占教师数的86%,其中本科学历28人。 学校以"勤学、求实、和谐、创新"为校风,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求善、求智、求健、求乐,具有时代精神、基础学力、健身意识和本领、有健康情趣。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与竞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个性的发展。 学校大力发展篮球特色,全力打造学校品牌。经过多年的努力,篮球运动在学校普遍开展。学校连续向市少体校输送人才,组队参赛,多次夺得市级冠军。 学校被评为徐汇区文明单位,徐汇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徐汇区体育特色学校,徐汇区平安校园,上海市无烟学校。
徐浦小学是一所1998年7月挂牌的公办学校,由徐汇区原港口中心小学迁址到徐浦大桥脚下,位于龙吴路2388弄71号(东湾小区内)。学校占地6549m2,校舍建筑面积4593 m2,绿化面积2251 m2,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小学部设有五个年级,共有12个班级。徐浦小学附属幼儿部是根据徐汇区教育局2008年布局调整而新设立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幼儿部设置6个班规模,其中,大中小班各2个。学校环境整洁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学校每一个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闭路电视系统。学校拥有电脑网络教室、多媒体室、“唱游港”、“书画斋”、自然实验室等多个专用教室,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目前在编教师35岁以下占76%,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6%,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76%,小学高级教师占50%,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78%,教师队伍“团结、务实、严谨、进取”。学校在10年的发展中,以人本化管理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二期课改实践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学校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式单位、上海市读报用报先进单位、上海市无烟学校、上海市二级图书馆,徐汇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徐汇区绿色学校、徐汇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试验基地、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实验基地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成功的快乐天地。学校倡导的校风是:文明、求实、勤奋、创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习勤奋,个性和谐,身体健康,品德良好的小学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我们工作的宗旨,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教师舒畅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庄严的承诺。欢迎您来徐浦小学!
光启小学是徐汇区的一所有137年历史的公办小学,是为纪念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而命名,它是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徐汇区的文明单位。学校占地5.7亩,建筑面积3357平方米,环境怡人。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学校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89%以上教师为小学高级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且全部达到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为32%。学校树立“勤奋、创新、务实、求真”的校风,以“身教、言教、勤教、善教”的教风,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稳步发展。学校以“品德良好、基础扎实、体魄健强,学有特长”为办学目标,坚持不懈地在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且以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形式为载体,给学生一个课内、课外、校外和国外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思考,在讨论评估中充分舒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学校OM竞赛队多次取得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第一名,2005年、2007年两次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05年获亚军。2007年在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再一次获得两项第一名,5月学校代表中国参加美国世界第28届总决赛,获得世界第三。点燃孩子个性的火花,激励孩子好学的意志,健全孩子良好的品格,这将是光启全体教师奋斗的目标。
前身系“龙华蒙养小学”,由龙华镇镇董吴绍基(字毓卿)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春。校舍初设龙华寺西侧之岳王庙(又作鄂王庙,已废),收学童40余人。民国四年(1915年)夏,钱浩(字惊潮,江苏常州武进入)接任校长。时,龙华寺僧以修理寺院为由,要求小学迁出。遂迁址漕河庙内,王姓老道士让出东厢原作经房的平屋3间和城隍殿之东小楼一间为校舍。开学时,仅到学生17人,经钱浩上门动员,一周后学生增至40余人。同年收归公立,改称漕河泾乡乡立第四国民小学。民国五年春,学生增至150余人。民国六年冬,校董吴绍基会同吴对庭等筹款建新校舍于今址(周家湾57号),建楼房一幢,平房15间,占地4.5亩(系漕河庙公地),耗资3600元;乡公所拨款800元,其余款项由吴对庭联络上海闻人黄楚九、刘鸿生等,转商天蟾舞台老板以演义务戏一场募得。次年春,新校舍落成迁入,学生增至250人。 民国八年3月,龙华小学加入“上海小学教育研究会”,“五四”运动爆发,又加入“上海学生联合会”。龙华小学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积极投身声授“五四”学生运动行列,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和龙华火车站及新龙华火车站等,进行游行和演讲。尤其是6月9日,龙华小学学生整队去护军使署递请愿书,当听说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各界人士在往护军使署请愿的途中,一部分人被驻军阻于丰林路(今枫林路),一部分人被阻于使署门外时,故意先避过使署大门,绕道街后,径去丰林路再折回护军使署。走在队伍前列的学生大都是护军使署高级军官的子弟,为一些守卫兵士所熟识,有些士兵还和小学生握握手,或立正行礼,因此,使所阻的各界请愿人士能顺利进入使署内,促成护军使署开会至深夜,并于翌晨发急电北京政府。 民国九年,龙华小学由原初级小学发展成完全小学,并推行“八自箴言”(自尊、自觉、自爱、自助、自学、自习、自和和自治)教育,尤其要求学生做到自尊尊人、自觉觉人、自爱爱人和自助助人。课外活动有小皮球、木球和乒乓球等。龙华小学的教育经验曾被当时的一些小学仿效。由此,学生人数大增。民国十年,学生增至400余人,来自13个省籍(外省籍的学生大都是护军使署军官子弟)。同年9月,钱浩辞职,由吴绍基长子吴如洼接任校长。并创办工业部,添设女子部,高小男生半工半读,女生则兼学针织女红。民国十三年9月,“齐卢之战”突起,校内动产被劫一空,校务停顿,所幸校舍无恙,越半载即复课。 1928年7月,改称市立龙华小学,收学生300余人,时仅设初级班。1930年8月,有教职员4人,学生179人,全年教育经费1548元。1932年8月,添办高级班,又成完全小学。1934年,扩建南部校舍,学生增至500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童星散,校内桌椅、教具等损失殆尽,教学被迫中断。迨1940年,始复课,改为私立龙华小学。自此,惨淡维持至1945年春,又收归公立。同年11月,中共地下党员钱强(字嵩寿,龙华镇人),受党组织派遣,并通过其父国民党龙华区党部委员钱汉扬先生关系,于次年1月出任校长。12月,改称上海第二十六区(又称龙华区)龙华国民小学。 自1945年11月至1949年5月,龙华小学曾是龙华区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中心。1946年2月,陆康常奉上级党组织命,来到该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建立中共龙华地下党支部。同年5月,又与庄建安等人以龙华小学为基地创办了市立第四十民众夜校。1947年2月,又组建中共龙华分区委,陆康常任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在龙华小学和四十民众夜校的教师队伍中,底下党员最多时达9名,先后曾有20多名底下党员在此教书育人,并从事党的底下工作。 上海解放,仍称龙华国民小学。为使失学和白天不能上学的儿童、少年获得受教育的机会,1949年11月,增设儿童晚班(设于天钥桥路1141号,私立东山第二小学内),收学生138人。当年共开设13个班,其中幼稚1班,初级9班,高级3班,学生总数为534人(男362人,女172人)。学生除学习文化知识外,学校还组织歌咏队、秧歌队、戏剧演唱队和球队等。1950年台湾当局派机“二·六”轰炸,学校中弹数枚,校舍遭破坏。为师生全计,学校一度借用民房分散上课。时,校长孙彬斐。同年6月,复称龙华小学,隶属龙华区教育局。1952年,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原有校舍不敷容纳,于同年9月,另于中山西路(今龙华西路292号,现为龙华中学校址)辟建分校。龙华小学高年级遂迁入分校上课,低年级仍在总校。时,校长陈本智。同年儿童晚班停办。是年,总校、分校学生已逾千人。 1953年,原设于东山庙内私立东山第二小学停办,龙华小学利用该校校舍又立分校,开设4个班。1954年8月,设于东山庙内的分校停办,学生并入总校。1956年8月,中山西路分校脱离总校,单独成立完全小学,称中山西路小学。是年龙华小学共开设18班,有学生干余人,因教室不够分配,且无运动场地,学校只得采用两部制,上午由四、五、六学级上课,下午由一、二、三学级上课。1957年上半年,学校征地,新辟操场,并扩建教室2间。同年易名龙华镇中心小学。1967年,有学生757人。1978年9月,改称龙华第二小学。 1984年学校占地4135平方米,建筑面积983平方米,有教职员27人,有学生493人。1985年,市教育局拨款50万元,建新校舍。同年10月,新教学大楼在学校操场动工,1987年元月竣工。同年2月,学生迁入上课。同时,将原校舍拆除辟为操场。新建教学楼(4层)呈“马蹄形”,采光良好,建筑面积为2123平方米,可供800名学生就学。1990年市教育局又拨款50万元,在操场北建4层教学一幢,建筑面积1114平方米,次年9月投入使用。1990年9月起,全市统一,六年级学生升入中学预备班续读。1992年,学校占地4202平方米,其中操场约85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7平方米,教室24间,并配有语音室、科学常识室、音乐室、图书室、劳动技能室和体育室等。开设22班,有一至五级988人,有教职员51入,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
徐汇区东兰路小学坐落于徐汇区西南的虹梅路畔,毗邻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从1990年创办至今,已悄然走过了20个春秋。 作为徐汇区漕河泾科技开发区内唯一的一所小学,学校拥有高标准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舒适、人文的育人环境。占地面积共61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体育场地1957平方米。拥有专用教室11间,闭路电视系统一套,各班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余名学生,教职工36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人,已经占到学校教师总数的69%。小学高级教师**人,占55%。 “优质的教学、优良的师资;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是学校的办学宗旨。 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创设优质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的育人目标,在德育方面已形成本校特色。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体育先进集体、徐汇区文明单位、区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区社区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创建于1958年,地处龙华路宛平南路口,学校占地9000多平方米,目前拥有34个教学班,近1260名学生,近12个专用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现有教工87人,在岗小学高级教师59人,占在岗教师数的73.75%,35岁以下青年教师28人,占在岗教师数的35%,是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队伍。全校在岗教师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74人,占教师数的92.5%。学校历史积淀厚重,始终以高标准的管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准。八十年代后期起,东二小学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求真教育”的探索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切入口,试验成果在市区乃至全国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区内享有良好的口碑,是上海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首批命名挂牌的“实验基地学校”。学校已连续多年被徐汇区区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徐汇区体育特色学校,科技示范学校,学校师生在全国、市、区各项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将以这些荣誉为新的起点,充分利用二期课改试验基地学校的优势,进一步深入开展“求真教育”的新探索,努力使其发出新的光彩。
学校始建于1993年,是徐汇区一所公办学校。位于钦州花园旁,占地面积7.58亩,建筑面积4004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安静, 2003年被评为区绿色学校。有电脑房、实验室、舞蹈房、电化教室、图书馆等多个专用教室,教学设施齐全。目前,学校有21个教学班,学生800名。全校共有教职员工50多人,其中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26人,青年教师占教师数70%人,区骨干教师1人,区骏马奖1人,区园丁奖1人,区德育先进1人。我校有一支敬业爱生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都以积极的态度向上的精神,为使我校成为田林地区好学校而努力着,近年来我校的声誉正在不断提高。办学理念——“学生的发展体现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紧紧围绕着“团结、进取、求实、健美”的校风推进素质教育,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游戏、会生活、会锻炼、会劳动、有特长、有才能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多年来,我校以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为特色,并融于我们的教育。学校是区艺术特色学校,“上海市青少年英特尔科普教育实验基地”,局文明单位,徐汇区绿色学校,上海市读书读报先进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是一所公立小学,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2008年9月与杜鹃园小学整合,学校分为东、西两个校区。学校确立了“德育先导、夯实基础、培养兴趣、抓好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构建了“以做人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为抓手,既重视显性课程教育,又重视隐性课程教育”的德育模式,力求教育活动月月有热点,力争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