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是经乌鲁木齐市教委批准的由新疆著名基础教育专家出任校长,与北京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合作创办的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制的全疆首家且唯一的私立寄宿制外国语学校。学校实行“政府指导+企业+优质资源”相结合的新体制,使学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社会办学的灵活性和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的先进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学校位于五星北路(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东以著名的水磨沟风景区为伴,西邻南湖市政府绿化广场.拓宽后的外环路提供了更为便捷、畅通的条件,多路公交车在学校旁设站,交通十分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宁静、安全,是求学、择校的理想之地。
鲁木齐市第四十八小学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三坪镇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北路60号。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八小学校绿树与高楼相映,知识在爱意中积累,习惯在叮咛中养成,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八小学校是孩子成材的摇篮!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深知自身责任重大,每一个人都时刻不忘积淀与提升,学校更是大力推进学习型团队建设,立足组本教研,校本教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名师工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打造品牌校而努力奋进着。 学校以“仁”字浸润师生心田、建设学校文化特色,用儒家传统的“仁”文化再造学校----是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八小学校特色建设的主旋律,我校结合自身特点与教育现状,在多年尝试、探索、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教育共识,以此整合来形成我们的办学特色。,知识在爱意中积累,习惯在叮咛中养成,十二小是孩子成材的摇篮!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深知自身责任重大,每一个人都时刻不忘积淀与提升,学校更是大力推进学习型团队建设,立足组本教研,校本教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名师工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打造天山区品牌校而努力奋进着。 学校以“仁”字浸润师生心田、建设学校文化特色,用儒家传统的“仁”文化再造学校----是十二小学特色建设的主旋律,我校结合自身特点与教育现状,在多年尝试、探索、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教育共识,以此整合来形成我们的办学特色。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三小学座落在闹中取静的中环路上,始建于1978年,是一座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原为二道湾小学,于2001年变更为乌市第73小学,2004年起隶属管理,是一所全日制汉语完全小学。于2009年9月1日正式搬入新教学楼。新校总占地面积 41834 平方米,建筑面积9471 平方米,绿化面积为 6000平方米。学校有36间教室,12 间功能室,20间办公室,为我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校现有教学班21个,学生1100名,由汉、回、维、哈等9 个民族组成,其中流动人口子女847人占总人数的86%。学校共有教职工72名,其中在编教师47名,代课教师25名。教职工中党员16人,团员30人。大学本科学历23人,占教师总数的 56.1%,大专学历17人占教师总数的41.5 %。小学高级教师 17 人,小学一级教师20人。学校设有教导处、总务后勤处、工会、团支部、少先大队。现有校级领导3名,中层领导7名。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我校得到各级政府、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帮助,尤其是天山区区委、区政府近年来保障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去年又投入70万完善了报告厅的内部装修;目前正在筹集经费将修建学校400米运动场;这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落实“教育优先”、“科教兴区”的战略部署,从而加快促进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位于乌市新华南路坤且巷11号,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是烈士为了发展民族教育于1939年创建的。2004年9月,为了促进各民族科学文化交流,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民汉教学同步发展。第五小学在市委、市政府、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与乌市第7小学合并成了一所民汉合校。合校后的第五小学分为总校、分校两个校址。总校占地面积12913平方米,校舍面积9450.78方米;分校占地面积5644.6平方米,校舍面积2325.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7.46平方米。学校共有55个教学班,其中双语班38个,汉语班12个,另有特教班1个,学前班4个。在校学生2510人,民语系学生2 074人,汉语系学生436人。全校共有教职工132人,民语系101人,汉语系31人。全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57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5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8人,是全疆一所规模较大的全日制民汉合校。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小学位于天山区光华路2号,是一所全日制汉语学校,创建于1937年。学校现有占地面积5870.7平方米(其中家属楼占地面积298.8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20 平方米,我校现有1992年建筑的四层教学楼和1985年建筑的五层实验楼975.4平方米。共有30个教学班, 1750学生 (其中有维、哈、俄、蒙、锡伯族等11个民族), 97名教职工。 多年来学校以“遵守纪律,讲文明,勤奋学习,爱劳动”为校风,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走“以德治校,特色办校”之路,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始终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认真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努力使之更完善、更科学、更有效,从而促进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
本校采取以学为主,学、工、商、服互补互促的办学格局。把握学校本身就是消费市场的商机,由学校及校办工业、商业、服务业、医院、农业、养殖业及保卫八业合一构成封闭的、独立的、安全的、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