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校简介 云南师大附中是云南省教育厅首批评定的省一级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是云南省科技教育的示范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基地学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的理事单位。 云南师大附中创建于1940年11月21日,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联大附中”)。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随之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03年9月1日,学校从昆明市建设路484号的老校址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址——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洪源路36号。新校园占地面积12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现设48个高中班,在校学生有3100人,学校配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共214人,其中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92人,有8位教师为昆明市级学科带头人,先后有8位教师接受了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的培训。 2004年6月被云南省教委评定为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 学校设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富于时代感的多功能音体馆,有达到国标二类标准的塑胶跑道运动场,以及既供师生就餐、又可兼顾对外服务的后勤服务楼,还有可容纳1800余人的学生公寓。 创建70年来,云南师大附中为祖国培养了4万多学子,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恢复高考以来,附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发展,30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深造;共培养了27名云南省高考“状元”;17名单科“状元”。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云南师大附中形成了“求实、认真、团结、进取”的校风,“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严谨治学、开拓创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严格广博、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追求不息”的学风;具有“爱祖国、重科学、争民主、求进步”的优良传统。六十七年来,云南师大附中学风正、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为祖国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戴汝为、严陆光等一大批骨干和栋梁之才。 云南师大附中一贯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育人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原则,要求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学问,不仅要学会,关键要会学”,做到“做人、求知、健体、办事”等协调发展。开设了多门活动课和选修课,学生课余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了发挥云南师大附中在云南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我校的办学潜力,我校先后创办了三所分校:云南师大实验中学(在昆明东风西路484号)、大理新世纪中学(在大理州下关镇)、高新一中(在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 云南师大附中将充分利用新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取进入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将云南师大附中办成对省内外、国内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具有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办学质量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是北京师范大学与昆明市政府实施人才培养合作战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昆明市联合举办,西山区联合举办,西山区政府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的国有民办中学。学校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兴苑路,占地近200亩,投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是一所按国家示范中学建设的高规格、现代化、国际化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是北京师范大学与昆明市政府实施人才培养合作战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昆明市联合举办,西山区联合举办,西山区政府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的国有民办中学。学校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兴苑路,占地近200亩,投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是一所按国家示范中学建设的高规格、现代化、国际化学校。 目前,学校已建成装备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楼、装备优良的科技楼、高标准的多功能运动场和篮球场、舒适温馨的学生公寓、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并建成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和电脑办公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气势磅礴的行政大楼、功能齐全的艺术宫、设施完备的体育馆也即将修建。 发展愿景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本着“立足昆明、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按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标准,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乡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 的办学宗旨,计划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将学校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园地、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孕育知名教师的圣地。
昆明市西山菁华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14年,是经昆明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坐落于位卧云山下,青龙潭边,山水相依的昆明市后花园——西山区团结。学校坚持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完善当地基础教育建设为己任的办学宗旨,借助省内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力争在三年内成为当地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昆明市西山菁华外国语学校拥有完善的设施设备,专业化的教学师资团队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将逐步构建“规范育人+实践创新”的育人特色,创建了“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后勤服务育人、校园环境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的“新五育人”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团队积极探索“人和兴校、科研立校、质量强校”的教学体系,开创了“立体发展、爱心育人、严格规划、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路子。我校现拥有中学高级教师33人;享受政府津贴的教师3人;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省、市、县骨干教师28人,学科带头人20人,教坛新秀10人。 西山菁华外国语学校办学设施完善、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食堂、校园超市、足球场、塑胶跑道、室内篮球场等一应俱全。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现代化计算机房、心理咨询室、医务室等设施设备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充分保障。学校还有团总支、学生会、舞蹈社、动漫社、读书社、英语角、校篮球队、校足球队等学生社团和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为学生今后成为全面的“国际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西山菁华外国语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研为先导,以课改为载体,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坚持弘扬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还建设有艺术特长培训基地,积极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可自愿选择艺术特长类升学从而考上理想的高等院校。学校还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交换生”项目。寒、暑假期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到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升学环境。让学生实现大学梦想,优秀的毕业生可申请到欧美、澳门、马来西亚等国家继续留学深造。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优秀务实的教师团队、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升学平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氛围。全体菁华人正在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这片土地之上,花更红,草更青,树更绿,人更勤,满目均是生机勃勃,满耳皆是书声琅琅,满心全是欢喜无限,满腔都是热情洋溢。“升学教育+素质教育+国际教育”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真正的做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办学优势:1、名师团队与小班授课 学校授课教师均来自昆明、成都、重庆等重点中学的高考一线在职老师及市区、县教研人员,且具有10年以上的高中升学教育教学经验。每班次人数严格控制在40人以内。真正的做到小班教学。2、权威内部讲义(1)学校辅导教材都是授课老师多年沉淀的教学结晶。(2)学校内部讲义从教学知识难度、广度及教学效果上,超过任何一个单一教材。(3)云南省重点中学的内部讲义,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做题技巧。3、科学分层教学新生入学分班将按照入学成绩执行。学校非常注重层次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得到同样的提高;4、注重思维拓展教学优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举一反三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5、讲解更贴近实际,易动手操作,寓教于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会观察和思考,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爱上学习,养成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度比较大,夯实基础。 学校管理模式1、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和班级教学相结合;2、准军事化的管理,学生日常不允许随意出校门。做到学生安全有保障,让家长能够放心的将孩子交给学校。3、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状况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及其心理辅导;4、班主任及其科任老师全程配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5、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定期交流,全方位为学生服务;6、早晚自习班主任和辅导老师全程服务,做到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校长寄语 这里是一片海的世界,汲取一点一滴,将成就蔚蓝;这里是一方缤纷的天地,收获一种色彩,将成就绚烂。我们品尝艰辛,因为人生需要风雨兼程;我们需要磨砺,因为成功是由荆棘孕育。焚膏继晷,那是破茧而出的毅力;自强不息,那是天降大任之考验;脚踏实地,那是面对现实的聪慧;坚持不懈,那是一生不变的誓言;自信果敢,那是我们最美的姿态!在这里,勤奋的汗水说,参天的大树从今天开始浇灌;在这里,凌云的壮志说,翱翔的雄鹰哺育它的土地开始展翅;在这里,前进的脚步说,万里的行程从迈出的第一步开始延伸。校风校训办学目标:质量兴校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人成才、稳步发展校训:励志、博学、厚德、笃行校风:求实求真、人人向上教风:敬生、关爱、博学、奉献学风:刻苦、求知、严谨、扎实
昆十中注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改革创新求发展,崇尚一流创名校”的发展方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完整的校园网络,近70套“三机一幕”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开通了具有远程教育功能的卫星接收系统,购置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软件。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较为先进的、便捷的交流平台。 2005年,学校有11个课题通过了省市专家的论证,2个被列为区重点课题, 6个被列为区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百分之百通过。2006年学校有两个课题被审定为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有一个国家级课题获全国三等奖。2007年有4个国家级的科研课题、5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3个市级规划课题已经通过了开题论证,正在研究进行中。昆十中拥有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乐化春泥,甘为人梯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中有8人荣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4人,已有11人获得硕士学位,53人获得研究生学历,有40多人在读研究生。近年来,有18位英语老师分别出国学习、交流,有数十位教师到省内外讲学或学习交流。有十几个国家、省、市、区级的教育教学课题正在进行之中。许多老师分别在国家、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近百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课件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仅2007年度就有2人获全国一等奖,3人获省级一等奖,5人获市级一等奖,7人获市级二等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实际结合紧密,2006年度有74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师资的需求日益递增。学校面向全国选聘了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投身在高中教学中忘我工作,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此外,高中教学管理科学、有序,实验班和平行班协调发展,“培优辅弱”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使各科学习均衡发展。
昆十中注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改革创新求发展,崇尚一流创名校”的发展方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完整的校园网络,近70套“三机一幕”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开通了具有远程教育功能的卫星接收系统,购置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软件。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较为先进的、便捷的交流平台。 2005年,学校有11个课题通过了省市专家的论证,2个被列为区重点课题, 6个被列为区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百分之百通过。2006年学校有两个课题被审定为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有一个国家级课题获全国三等奖。2007年有4个国家级的科研课题、5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3个市级规划课题已经通过了开题论证,正在研究进行中。昆十中拥有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乐化春泥,甘为人梯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中有8人荣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4人,已有11人获得硕士学位,53人获得研究生学历,有40多人在读研究生。近年来,有18位英语老师分别出国学习、交流,有数十位教师到省内外讲学或学习交流。有十几个国家、省、市、区级的教育教学课题正在进行之中。许多老师分别在国家、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近百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课件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仅2007年度就有2人获全国一等奖,3人获省级一等奖,5人获市级一等奖,7人获市级二等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实际结合紧密,2006年度有74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师资的需求日益递增。学校面向全国选聘了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投身在高中教学中忘我工作,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此外,高中教学管理科学、有序,实验班和平行班协调发展,“培优辅弱”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使各科学习均衡发展。
昆十中注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改革创新求发展,崇尚一流创名校”的发展方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完整的校园网络,近70套“三机一幕”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开通了具有远程教育功能的卫星接收系统,购置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软件。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较为先进的、便捷的交流平台。 2005年,学校有11个课题通过了省市专家的论证,2个被列为区重点课题, 6个被列为区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百分之百通过。2006年学校有两个课题被审定为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有一个国家级课题获全国三等奖。2007年有4个国家级的科研课题、5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3个市级规划课题已经通过了开题论证,正在研究进行中。昆十中拥有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乐化春泥,甘为人梯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中有8人荣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4人,已有11人获得硕士学位,53人获得研究生学历,有40多人在读研究生。近年来,有18位英语老师分别出国学习、交流,有数十位教师到省内外讲学或学习交流。有十几个国家、省、市、区级的教育教学课题正在进行之中。许多老师分别在国家、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近百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课件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仅2007年度就有2人获全国一等奖,3人获省级一等奖,5人获市级一等奖,7人获市级二等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实际结合紧密,2006年度有74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师资的需求日益递增。学校面向全国选聘了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投身在高中教学中忘我工作,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此外,高中教学管理科学、有序,实验班和平行班协调发展,“培优辅弱”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使各科学习均衡发展。
云南师大附中(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是云南省教育厅首批评定的省一级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是云南省科技教育的示范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基地学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的理事单位。 云南师大附中是云南省教育厅首批评定的省一级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是云南省科技教育的示范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基地学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的理事单位。 2003年9月1日,学校从昆明市建设路484号的老校址搬迁至新校址——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洪源路36号。新校园占地面积1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万多平方米。现设54个高中班,在校学生有4000人,学校配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共320人,其中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2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先后有8位教师接受了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04年6月被云南省教委评定为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 云南师大附中创建于1940年11月21日,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联大附中”)。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随之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云南师大附中形成了“求实、认真、团结、进取”的校风,“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严谨治学、开拓创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严格广博、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追求不息”的学风;具有“爱祖国、重科学、争民主、求进步”的优良传统。七十一年来,云南师大附中学风正、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为祖国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戴汝为、严陆光等一大批骨干和栋梁之才。 学校设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富于时代感的多功能音体馆,有达到国标二类标准的塑胶跑道运动场,以及既供师生就餐、又可兼顾对外服务的后勤服务楼,还有可容纳2100余人的学生公寓。 创建71年来,云南师大附中为祖国培养了4万多名学子,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恢复高考以来,附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发展,50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深造;共培养了29名云南省高考“状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了发挥云南师大附中在云南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我校的办学潜力,我校先后创办了2所分校:云南师大实验中学(昆明市东风西路484号)、大理新世纪中学(大理州下关镇)。 云南师大附中将充分利用新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取进入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将云南师大附中办成对省内外、国内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具有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办学质量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昆明市第一中学是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学校创建于 1905 年,废经正书院改办学堂,名为 “ 省会中学堂 ” 。 1909 年省学务处征调省会中学堂堂舍办云南图书馆,将省会中学堂与师范传习所合并成为两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 1911 年 “ 重九 ” 起义后,两级师范附属中学堂、高等学堂(前方言学堂)、第一模范中学堂(前云南府中学堂)三校合并,于 1912 年 2 月命名 “ 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 ” 。 1932 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与云南省立第五中学(前私立成德中学、云南中学校)合并,改名 “ 云南省立昆华中学 ” 。 1950 年昆华中学合并龙渊中学、昆华师范附中,更名 “ 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 ” 。至 1984 年定名为 “ 昆明市第一中学 ” 。 昆明市第一中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 “ 五 · 四 ” 运动时期,师生们就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25 年在省立一中成立的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为中共云南省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民族解放及民主运动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史上,众多著名教授、学者曾荟萃昆一中执教,其中有闻一多、楚图南、吴晗、蔡希陶等,他们严谨治学的风范,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造就了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数学教育家熊庆来,作家张天虚、诗人柯仲平、太阳能专家方宝贤、画家袁晓岑、体育专家杨伯镛、马克坚、打破世界纪录的海模运动员许建峰、计算机语言专家冯志伟、地质专家王秋明、中科院院士董韫美、工程院院士戴永年、康佳集团总裁侯松容、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设计者之一林霖、三届残奥会世界冠军熊晓铭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占地 200 余亩,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现有 51 个高中教学班, 2 个国际班,在校学生 3000 余人, 有 在职特级教师 10 人,高级教师 88 人,昆明市 首席高级教师 4 人,设有昆明市命名的“赵灿东特级教师工作室”、“孙彪特级教师工作室”、“杨昆华特级教师工作室”、“李琳特级教师工作室”四个名师工作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德育为先导,以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具体目标,努力构建具有个性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具有昆一中特色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形成了 " 好学上进、全面发展、勇于探索、特长明显 " 办学特色; " 爱国、求真、自信、勤奋 " 的校风; " 树德、修业、严谨、进取 " 的教风; " 立志、勤学、善思、践行 " 的学风。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乐园,努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敏捷,潜质卓越,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的的合格高中生。 从各具特色的班级才艺展示到多彩的年级文艺汇演;从“春之声”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到“秀自己”个人艺术技能大赛;从课本剧、音乐剧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到“校园之春”艺术节、“五四”系列活动、“昆华讲坛”系列活动;从“春风杯”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到冬季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形成制度,形成系列 ,为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校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社团组织中培养能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加快成长。学校管乐队、腰鼓队、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军事活动小组、记者团、文学社、爱乐社、心乐琴社、经典灵动乐队、暮薇电影社、动漫社等近 30 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朝气蓬勃,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向过程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历年高考上线率、优秀率以及各类学科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等均名列省、市前茅,学校 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很快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和高一级学校的一致好评。在云南省教育厅对一级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量化考评中,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年连续 5 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荣获云南省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连续两年重点率名列全省第一。 学校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等国际、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学校足球队、游泳队、武术队、田径队、网球队等在省市比赛中捧金摘银;学校传统的铜管乐队、腰鼓队、艺术团、舞蹈队、合唱队、美术兴趣小组等成绩喜人,成为艺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一贯重视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澳大利亚威斯里学校、加拿大莫尔斯学校、英国斯海姆学校、苏格兰 G range Academy 学校,印度 斯瑞朗姆中学 等结成友好学校。学校定期派出教师和学生进行两国间的交流互访,适时开展两国学生“夏令营”、“手拉手”等国际交流活动。 学校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学校 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学校”、 “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金奖”、 “ 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 、 “中西部中小学网络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示范基地”、“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 在昆明市委、市政府公布的昆明市 2007 年、 2008 年、 2009 万人民主评议机关和行业作风中 , 我校在抽检的 10 所学校中 ,2007 年总评分 88.27 分 ,2008 年 88.67 分, 2009 年 91.71 分,连续三年名列第一。被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誉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云大附中)始建于1927年,至今已有85年的悠久历史,历经东陆大学附属中学、国立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大学工农速中、云大教工子弟中学等时期,1988年恢复使用现校名。 云大附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1939年,学校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云大附中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一大批学子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云南抗日救亡运动、爱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有31位师生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云大附中这块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的土地上,曾聚集了许多名家大师,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杨春洲、楚图南、李公朴、闻一多、吴晗、杨一波、冯素陶、赵沨、魏孟克、张光年、黄平、李广田等著名学者曾在云大附中任教;李乔、张天虚、齐怀远、庄育智、戴永年、李定、熊秉衡、熊秉明、赵国书、戴元宁、熊小铭等一大批优秀人士在云大附中学习成才,他们开启了云大附中一代风范的先河,传承积累了学校丰富的文化积淀。 云大附中自1982年恢复办学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云南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云南省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最高,学生成长最快,社会声誉最好的学校之一。初中教育已连续28年保持了昆明市中考第一的水平,后起的高中教育已跻身昆明市优质高中教育的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基地”、“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基地”、“云南省三生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武警“国防生源基地”、“云南省高中课改样本学校”、“昆明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昆明铁路三中(现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是云南省首批一级完全中学,创建于1973年9月月,1988年5月被,云南省教委命名为“云南省昆明铁路实验中学”,2003年与昆明铁路局分离后划归地方管理,2004年更名为官渡区第五中学。 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资350万的整修改造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拥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别具一格的生态室和生物陈列室收藏动植物标本三千多件,地学馆、钱币馆、史地陈列馆作为课堂的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百兆校园网和双向音频电视网,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与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思维模式。 学校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以德治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构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机制,开展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看名片的“四名工程”,营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校风学风,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年来,学校为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院校输送了数千名优秀学生;在高中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校连续三年荣获昆明市高考质量进步奖,张云川同学在2006年高考中以694分的优异成绩名列云南省理科第17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