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四中——一所蒸蒸日上的年轻的半寄宿制农村中学,座落于昆阳镇临区街263号。前身临区中学创办于1987年,为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先后将临区中学、石塘中学、水亭中学撤并,于2000年8月更名为昆阳镇第四中学。现校园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行政楼、多功能餐厅和两幢学生宿舍楼,新翻建25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配有多媒体教室28个,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电脑室,实验室、智能闭路广播,便捷的校园信息网和家校联络的校讯通。现有28个班级,1178名在校生,108名教职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中学一级教师74名,市骨干教师1人,县名师1人,县教坛新秀1人,县骨干教师1人。办学二十多年来,学子云集,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傲然屹立于万全平原之上。 学校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素质立校、科教兴校、体育强校的工作方略。更名后的短短几年,分别荣获市“绿色学校”、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工会民主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县文明学校、县“满意学校”、县规范管理验收优良单位、县“群体师德创优”学校、县农村素质提升工程优秀学校、县校本教研示范校、县级德育规范校、县“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试点学校、县“平安学校”、县公办学校财务管理良好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县教育系统“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县教科研先进集体、县中小学艺术节《春蚕》一等奖、多次县学生运动会第一名和县中小学合唱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今天的四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郑增利校长的带领下,四中人坚定以“振兴四中,我的责任”为信念,秉承“学会学习,自强不息”的校训和“团结、奋进、务实、开拓”的校风,以培养“做一位有责任的人”为德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求真务实,鼓足干劲,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为昆阳四中续写新的辉煌。
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WBS)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纯民办学校。为非营利性质,致力于融合中国和国际最好的教育资源,建设成为一流名校。我们的学校将会是一个安全、富有支持性并且充满养分的环境,激发孩子们在情感、体能、社交及智能各方面的成长。学校致力于培养中国的使者,使他们深谙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价值,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及叙述方式传播中国声音,结交全球伙伴,贡献多元文化。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也输出中国智慧。WBS坐落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杭州,我们希望学生在这片丰沃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东方教育之精华,并带着独特的杭州气质走向世界。我们的校训:博约致远
虹桥镇二中坐落在虹桥镇八村,创办于 1988 年秋,现有 30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1600 多人,学校占地面积 17808 平米,建筑面积 7800 平米,绿化面积 3200 平米,新型的塑胶操场更是美丽和舒适。拥有省 I 类配置的体育运动器材、仪器室、实验室、劳技室、美术室等,配备大型多媒体阶梯教室,专用多媒体教室 30 套及微机房、校园网络等现代教育设施,图书馆藏书量达 1. 5 万册。 学校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 93 人,高级教师 14 人,一级教师 37 人。教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安教、乐教、勤教的基础上,树立了科学的人才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对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主题鲜明,通过开展“五有六无”、“信用乐清,从我做起”、 评选“十佳”诚信学生、“走进新时代”读书演讲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我们的共同的目标。 学校先后被评为“温州市文明学校”和“乐清市文明单位”和“乐清市三星级学校”,乐清市体育传统项目训练基地,乐清市信息技术推广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初三学生参加温州中学、乐清中学提前招生,均取得优异成绩。
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前身为东湖通艺学堂,创始于1899年,原是清末会稽名士陶竣宣设立的义学。 学校现在位于绍兴生态产业园区内,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站在教学楼上,翘首东西,吼山、东湖两风景区遥相呼应;放眼北面,小桥、流水、轻舟在岸上垂柳的映衬下尽显水乡风光;极目南边,巍峨的会稽山肃然静立,大禹塑像依稀可见。 学校现为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由本部和城东部(原城东中学)组成,共占地35132平方米,办学规模达近60个班级,在校学生3000余人。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48名,其中高级教师9名,一级教师73名,二级教师60名。 东湖镇中学,继承了“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坚持 “人文立校、和谐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的教育追求,就是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让学生享受成长的自由,让学生体会成长的快乐,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学校大力展现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建绍兴市基础教育一流学校为目标。按照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为优化育人环境,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渠道筹资,建成并完善各项教学设施,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等工程,现有标准操场2个,乒乓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场地多个;多媒体教室、标准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各4个;音乐、美术、劳技专用教室各3个;另有工会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多个;各班配备了广播、电视、书架等文化设施;建立并完善了校园网站等。学校形成了硬化、绿化、美化相结合;平面与立体、彩色与灰白相映衬;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的文明气息相呼应的校园风貌。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完善的教学设施、浓郁的文化氛围、广阔的展示平台。 学校按照“以德从教、科研兴教、创新施教、质量立教”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促进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超前规划,加速发展,实现了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东湖镇中学以“环境美、设施好、师资强、管理严、校风正、质量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每位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展,教育教学成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提高和升学的愿望。 在保证整体发展的同时,学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特长和学校的特色。根据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确定了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为该校的特色教育。学校现建有四个标准机房,全是崭新的配置和高标准的程序,配有5位专职的电脑教师,开足了课时,并加强培训,让学生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的主人。学校将体育艺术贯穿教学始终,并在每年的秋季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校园体艺节”。体艺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学生参与面之广、表现能力之强为人叹服。其中,在近年全市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该校的体育成绩节节攀升,由第7名跃到第5名,再跳到第3名,现已连续两届雄居榜首,保持最优秀的表现。由此,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体育局评为2002-2005年浙江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被越城区文教局授予田径教育特色实验基地。
泰顺县第二中学,位于泗溪镇溪东底葛藤坪,东距泗溪镇约一公里,西临下桥村。学校坐北朝南,背靠狮子山,南朝将军峰。东、南、西、北四溪汇集于此,形成合流,拐弯向南流去。校门口有一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代楼式木拱桥溪东桥飞架东溪之上。整个校园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佳。古有“泗水迥澜”之称。 学校1956年创办至今,几经周折,几度风雨,在艰辛中跋涉前进。三十五年来,她大致经历了1956年至1965年的初创时期,1966年至1977年的折腾时期,1978年至今的振兴时期。 1956年4月12日,泰顺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泗溪小学创办初中班,以利工农子弟就近入学。暑期抽调四名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首手招收初一新生112名。9月,正式开学,校址临时设在泗溪小学西侧。以一幢两层泥房充作教室及教工宿舍。同时,正名为泰顺县第二初级中学,并由当时泗溪区委书记杨欣来兼任校长。10月,吴克非副校长到校主持校政。办学条件简陋,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辞劳苦,积极工作,勤于教学。 1957年2月,吴克非副校长离任。姜志华接任副校长,主持校政。因临时校址已不适用,学校多次向县委奔走呼吁。经多方协商,时任县委书记张育青决定择新址于狮峰南麓溪东底,将溪东“娘娘宫”“陈大翁宫”及“居士林”划归学校作为校舍。择址既定,当地群众及全校师生同甘共苦,投入建校义务劳动,兴建教室,平整操场。上半年落成一幢三间泥墙平房教室及厕所。9月,学校迁入新址,扩大招生,全校增到四个班级,学生200多人。10月,平整出100米跑道,迎接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同时,一幢砖木结构,拥有六间教室、一间仪器室及一间阶梯形实验室的两层教学楼落成。教职员工由8人增到16人。学校初具规模。同年秋,组织全校师生前往革命根据地白柯湾、半岗、山后等地访问,听讲革命斗争故事。从此,教育学生沿着革命先烈足迹前进,便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
温州外国语学校 于1995年依托于百年名校--温州四中而创办,是温州地区唯一的一所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全日制完全中学。2002年,学校被市政府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十大名校"之一、 "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市义务教育示范校"、现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确定的"外语实验学校"、"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校"、"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优秀活动基地"。学校自创办以来,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起与现代化新温州相适应的别具特色的办学体制、管理运作机制。坚持以"外语见长,文理并重,全面发展,走向世界"为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能与世界沟通,能与科学对话,能与社会适应"的走向世界的温州人为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外语特色教学的新路子,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2002年,学校在温州公办中小学中首批获得具有聘请外籍教师的资格,多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先后与美国Viewpoint学校、澳大利亚Forest Hill和美国肯恩大学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已成功组派数百名优秀学生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181人,外籍教师1人,教授级教师2人,高级职称67人,中级职称50人,教师队伍成熟稳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富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有方,教育教学质量位于温州市前茅。学校拥有高比例的三个层级的优质教师队伍。现有省特级教师2名,市名师名班主任3名,省市“三坛”教师19人,市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11人,有40多人获得过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荣誉称号,有30多位教师先后出国培训。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每年都能获得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奖项,并已成功取得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形成一批质量较高规格的科研成果。其中6%的教师曾获国家级教科研奖项;14.4%的教师曾获省级教科研奖项;60.2%的教师曾获得市级教科研奖项。每年学校都会派遣大量教师赴高校进修学习,曾有24位教师先后出国培训,整个师资队伍结构完整、实力雄厚,拥有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
杭州和睦中学位于杭州市城北和睦新村内,创办于1986年9月。学校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 2001年,教育局将和睦中学与原祥符中学、华丰子弟学校进行了合并,给学校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空间和契机。近几年来,区教育局对新和睦中学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重新调整。新的学校,新的领导,形成并努力实践着“赏识、关爱、奉献”的和谐教育理念。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和睦中学,在教学质量、学校风气等各方面有了质的飞跃。随着2002年9月,由市、区教育局投资600万兴建的综合楼的竣工,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了杭州市初级中学的中上水平。2003年,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投入数百万资金建设全新的塑胶跑道,并对整个校园环境进行重新规划。一个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学校矗立在了杭州城北。和睦中学现有教职工103人,专职教师83人,学历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学历占70%,名列杭州市前茅。学校有中高级教师55人,占教师总数的66%,其中有省优秀教师余成副校长以及十多位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学生1060人。二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崇德、求是、奋进”的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校风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01年中考中,我校以23%的重高上线率名列市、区前茅;2002年杭州市中考中,我校考上重高人数达83人,上优质高中分数线人数更是达到114名。之后的四年中考中,学校上重高分数线人数始终保持在百名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杭州市绿色学校”、“杭州市卫生先进学校”、“杭州市治安先进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足球队连续9年夺得拱墅区中学声足球赛冠军,并连续9年代表拱墅区参加杭州市“绿城房产杯”中学生足球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2002年夺得亚军,2003年——2005年,更是连续三年勇夺杭州市冠军,为学校争光,更为整个拱墅区争得了荣耀,学校也凭借足球运动上的突出贡献,被拱墅区文体局、拱墅区教育局授予区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虽然我校建校时间不长,但其中不乏优秀的毕业生。我校历届考入重高的毕业生,均受到重点高中的好评。其中97届毕业生王加平同学从学军中学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就读;在2002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问浙大之时,代表浙大全体学子向安南鲜花;现已在美国哈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98届毕业生骆文宗同学高二即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展望未来,学校决心以“管理科学化,师资优良化,教学设备标准化和学生发展个性化”为办学目标,并以“阶梯式教育法”作为学校的教育指引,力争在未来5年内,将和睦中学办成一所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拱墅区优质初中。
余姚二中始建于1969年,前身为余姚镇人民路学校中学部,后多次迁建,数次更名,1992年定名为余姚市第二中学,2009年9月,迁入朗霞街道纬八路296号。如今的校区,占地14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1.5亿余元。崭新的建筑设施,洁净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饱满的精神风貌令人欣喜。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清澈的小河自然分隔生活区和教学区。学校拥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现代化的校园六大系统,先进的教学设备。校园的“字、廊、石、广场”等渗透和凸现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使校园成为学而知之、学而善之的家园。 学校现有班级51个,学生2700余名,教职工201名。专任教师均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61人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有省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74名、中级教师52名。学校注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大力推行《余姚二中教师培养规划》,实践“让不同层面的每一个教师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努力造就更高更强的师资队伍。 经过一代又一代二中人的薪火相传,学校砥砺出 “立君子品,做智慧人” 的校训;孕育了 “文明、求实、进取” 的校风;形成了 “全面育人,人文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创设了“办学规范,校园和谐,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办学目标。 “做人比求知更重要”,学校切实推行《余姚二中德育工作实施方案》。采用“整体设计,分层实施”的工作模式,实施“六大教育模块”,以传统文化中的“礼、孝、忠”,教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立足三年抓质量。学校强调高一“严”,高二“活”,高三“紧”,贯穿一个“实”字,精细管理求实效。“宽基础,重选择”,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同步推进。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积极稳步实施新课程。学校有五大类二十余个学生社团,开设“国学经典选读”和“美术模块选修”两大校本课程,培育“立君子品,做智慧人”的学校特色。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是由原杭州铁路中学和原杭州铁路第五小学合并组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两所学校的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风雨兼程,艰难曲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百佳英雄中队、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心桥》文学社、省首批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义务教育Ⅱ类标准化学校、市文明单位、市首批文明学校、市小班化实验基地学校、市中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人民满意学校、市平安示范校园、市社区共建先进单位、区和谐校园、区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占地面积270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80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杭州市初中校园面积较大的学校之一。学校各类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理化生实验室、音乐、美术、舞蹈等专用教室、图书馆、室内篮球球馆、乒乓球馆、塑胶田径场等设施一应具全。学校环境优美,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内开辟了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听雨苑、墨香园、益清园、香樟湾、杉林踪、梧桐语、木樨地、静思亭、闻涛林、江南忆等十大主题园区,《人民教育》的余慧娟副主编来校访问后感叹道:“这真是一所公园式的学校”、“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前身为创办于1969年的杭州市第十三中学,即杭州师范学院附中,系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4月成立为教育集团,是兼容公办和民办两种办学体制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教育实体。集团下辖国有公办的杭州第十三中学、丰潭中学和民办的公益中学三所学校,现拥有初中教学班81个、学生3600余人、教职员工273人,有杭城初中教育的“航空母舰”之称。集团总占地面积110亩,下属三所学校的办学均有一定独立性,有自己独立校舍、独立配套硬件设施及固定的师资队伍,校园环境幽雅,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已达到一类重点中学配备标准。杭州丰潭中学坐落于丰潭路古荡小区内,创办于1996年9月,原系杭州市教委所设的古荡配套中学,自办学起,学校就一直依托当时的省级重点中学——杭师院附中(现为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办学力量,资源共享。杭州民办公益中学成立于1995年5月,现为浙江省优秀特色民办学校,2004年8月学校喜迁新校舍。总体办学思路是让学校成为“学生获得发展、教师获得发展、家长获得希望”的乐园,最终教会学生“学做人、学知识”。办学十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许。2005学年开始,公益中学面向建德市招收了首届“公益班”,用挚爱的双手架起了实现教育优质化和公平化的坚实桥梁!集团师资力量雄厚,在200多名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3%。其中有特级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名师培养人选3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学科带头人20余名,市教坛新秀20余名,区级名师80余人,中高级教师占80%以上。集团是浙江省首批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首批省文明学校、首批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对外交流理事单位,杭州市对外开放学校、市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等。在迄今已举行的三次杭州市“百万家长评学校”活动中均荣获“最满意学校”称号。集团努力构建“团结、和谐、宽容、大气”的校园文化,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集团全体师生都获得了充分发展,教师们在业内茁壮成长,学生们在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中载誉而归。校训:敬 敬长爱幼,敬业奉献进 求实奋进,力争上游精 精益求精,立志创新洁 洁美校园,品行高洁捷 体魄健壮,思辨敏捷杰 全面发展,人才杰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定能成为浙江省教师求职、学生求学的首选学校,成为一所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集团。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