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于1978年。位于余杭区府所在地临平城区东湖街道朝阳东路。 1984 年 11 月经省教委批准,成为全省第一批享有中等师范学校同等地位的教师进修学校。 1998 年经省教育厅备案成为杭州师范学院教学点。 2001 年成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杭州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余杭测试站。 学校占地面积 15419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993 平方,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走在全省教师进修学校的前列。花园式学校的格局为争取成为省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内设办公室、师训干训处、教科处、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继续教育服务中心、计算机管理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承担全区近 7000 名中小学教师和近 300 名中小学校长的继续教育工作。已培养本科函授生 1039 人, 96 年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平均每年近 6000 人次。在校全日制学生 21 个班, 1200 余人。是一所融学历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具有求实创新精神;有一支政治素质好、师德修养好、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学校倡导和践行“严谨、精湛、广博、乐教”的教风和“刻苦、勤奋、乐学、善思”的学风。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道理;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坚持服务余杭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 学校连续十二年被评为余杭区文明单位;十二次余杭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次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党支部;省“八·五”干训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普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先进集体;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治安安全先进单位;杭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教师进修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创建于1956年,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有各种专用教室30多个,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基本齐全,建起了集教育、科研、管理及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室和学生电脑室。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话网。按标准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四个实验室及图书室,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4名,教职工62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名,中学一级教师26名,专任教师大专学历达100百分之,本科及以上高学历达百分之61。杭州市、萧山区级教坛新秀、萧山区学科带头人6人。学校本着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近年来,各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二级学校、区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安全先进单位,区教工之家先进集体、区生活后勤服务一条龙先进集体、区团总支工作先进集体等.学校有一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踏实、创新、爱生、奉献”的教师队伍,有一个“团结、勤奋、活泼、文明”的好校风。相信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再创辉煌.
杭州长河中学坐落在欣欣向荣的钱塘江南岸、高新(滨江)新区,位于千年古镇长河的中心。学校于一九九一年八月由原来的长河茅山初中、长河江二初中和萧山五中初中部合并而成,定校名为萧山市长河镇初级中学。一九九六年六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浙江省杭州长河中学。 建校十二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学校历任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快改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现校园占地面积3357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9平方米。有符合省一类配备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各2个,电脑专用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13个,电教、音乐、舞蹈、美术等专用教室各1个,图书室1个,学生阅览室2个,教师阅览室1个;有25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跑道的田径场1个,室内运动场兼礼堂1个。校园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1807名学生。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7人。教师中获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9人;获市、区教坛新秀的有9人。专任教师中,获本科学历的有69人,专科学历28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内部管理,勇于教学改革,一贯秉承“和谐、严谨、求实、进取”的校训,营造“团结、务实、勤学、创新”的校风,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萧山市首批“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萧山市文明单位”,“浙江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滨江区文明单位”,“杭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杭州市示范学校”,“杭州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滨江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滨江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滨江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滨江区绿色学校”,“杭州市文明学校”等。最近三年,学校中考成绩显著。2001年重高上线137人,升学率达99.1%;2002年重高上线187人,升学率达98.02%;2003年重高上线201人,升学率达99%。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也取得不俗的成绩。获全国级奖共18人次,省级奖共9人次,市级奖共28人次。 如今,杭州长河中学已成为滨江区一所重要的学校,在杭州市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创办于1954年,旧址位于萧山区临浦镇戴家桥畔。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勤勉耕耘,奠定了萧山二中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教育声望。1996年5月,学校被省教委命名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2004年11月,又顺利晋升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为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子女读优质高中的强烈愿望,在萧山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学校自2003年3月开始易地新建,2004年7月全面投入使用。新校区青山环抱,流水潺潺,环境得天独厚;校园内香樟掩翠,芳草如茵,景色优美怡人。学校现有占地200亩,建筑面积6.3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余元。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新型校园为莘莘学子提供了高品位的学习环境和高档次的生活设施。 多年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管理策略,形成了“务实、求真、博采、创新”的优良校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58人,其中特级教师2名,省、市、区级教坛新秀18名,省、市、区级优秀教师9名,省、市级课堂教学大赛获奖者6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12名,区级优秀班主任10名,参加过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的骨干教师25名。另有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区内外崭露才华,开始担当起再铸二中辉煌的历史重任。 学校教学成绩优异。高考“三率”连年攀升,2004年的重点率、本科率、上线率分别为30.1%、90%、99.6%。文科班的高考成绩一直位居萧山区同类学校的首位和浙江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文科班连续两年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了一些兄弟县市文科上重点线的人数。近三年来,我校已有40多位文科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名校。 学校德育效果显著。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德育人、以生为本”的传统,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横向德育管理网络和“校长——分管校领导——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五级纵向德育管理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坚持“班主任重点教育、学科教师渗透教育、主题活动养成教育”的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模式,促使学生精神面貌不断升华。 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广大教师自觉投身教科研,以落实教改实验为抓手,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近三年来,我校涌现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获奖或发表了140余篇省、市、区级教研论文,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教研专著,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学校素质教育扎实。多年来,我们以“培养优秀的人格、培养科学的精神、培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2年,获杭州市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第一名;2003年,许可锋等4位同学参加“奕阳杯”浙江省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一举夺得四块金牌;2004年,郑芸芸等5位同学参加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1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2005年3月,我校又有2位同学在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坚实的办学基础、浓郁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必将推动萧山二中的新一轮发展。回眸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中的明天更美好!
杭十二中的前身是私立中山中学。它是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筹建,开始是职业学校,1927年改为私立中山初级中学。校址在杭州马市街石头儿巷。抗战时,学校撤往浦江上课,后停办。1946年秋回杭复校,校址在后市街三桥址的一所民房内,有学生数十人。1949年初搬到昭庆寺后面弥陀山附近,1950年搬到环城西路现校址,与杭女中相隔一道墙,紧邻而居。1956年2月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办中学。称杭州第十二中学。增办高中部。1956年前,中共党的组织关系归属中共杭女中支部。1971年,民办凤起中学并入杭十二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杭十二中是杭州市的“重灾区”,是所谓的“杭州反逆流指挥部”(造反派组织)所在地,教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严重对立,支部分裂,派性十足,学校遭到很大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别的学校都先后恢复秩序,趋于安定团结,唯有杭十二中仍大打派仗,动乱不已,甚至派性十足的大字报贴到市委书记的办公室前面,干扰市委的正常工作。1978年4月市委决定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孙家贤、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孙可达和市文教卫办公室主任吴之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鸿礼等亲自挂帅,从兄弟学校抽调干部、教师组成联络组进住杭十二中。并规定每天晚上到市教育局碰头汇报研究。联络组刚进校,只见满院子贴满大字报,责问“联络组将站在那一边?”气势汹汹。联络组成员不受干扰,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地个别谈心,在初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习,揭批“四人帮”流毒,分清是非,消除派性,拨乱反正,然后落实政策,调整学校领导班子,派来新的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以后又经过4—5年努力工作。才使全校教职员工真正从思想上消除隔阂,促进了团结。大家重新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抓教学,把学校引上正轨。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杭十二中恢复了传统,焕发了青春,教育质量大幅度地得高,无论是思想工作、统战工作、民兵工作、爱国卫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体育活动、文艺会演、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高考录取都很好,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学校党支部在1986年、1989年和199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党支部。杭十二中重新成为杭州市有名的普通中学,在杭州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普通中学中有“南有七中,北有十二中”之称。 杭十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办学有自己的特色。她以艰苦奋斗、勤俭办学闻名于全市。它的校舍为一狭长地带。开始时,教室和办公场所为一处简易平房和一座民房(系敌伪产),后面一个礼堂系茅草房,前后两个厕所。教职工宿舍是昔日敌伪产的门房,低矮潮湿,夏热冬冷,教工工资按课时节数计算,每节课时约值2元左右。当时,中山中学周围全是荒地,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团结一致,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在环城西路两侧开辟出操场和教学基地以及职工宿舍基地。1956年,学校改为公办后,在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逐步建造起四座教学楼(两座二层楼、两座四层楼),上个世纪90年代,又建造了实验楼和六层教学大楼(每层6个教室和配套的办公场所),增添了许多实验设备和体育器材,建造了教工宿舍。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到了36个班级,但仍不忘勤俭办学,凡事能节俭的尽量节俭。场地小,每天清晨,校长带领师生围绕马路跑步或到市体育场锻炼。后面的茅草房礼堂一直撑到危房时才拆除。学校的勤工俭学出色,校办厂、校办农场在全市名列前茅。杭女中对十二中一直都很友好,操场、礼堂经常借给十二中使用。 杭十二中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个性,发展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她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大量的兴趣小组,尤以发展体育活动,美术活动和航空、航海模型为长。学校领导和教工起早摸黑,努力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第一届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获得全市高考第三名的好成绩,政治、语文成绩是全市第一名,物理是第四名。有一届全省运动会,杭州市代表团40名运动员,其中有16名是杭十二中的学生。航模、海模曾破世界记录。辅导员金如皋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十二中培养了一批闻名于全国、全省的体育人才和美术、航模、海模的先进典型。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优秀分子:如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刘锡荣,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林清和,浙江省政协常委、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第一副校长黄书孟、文艺报主编彭加瑾、浙江省人民政府原秘书长、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蔡惠明,空军少将裘本友,杭州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德明、杨耀梁,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张衢,杭州市余杭区区长刘庆龙,杭州市卫生局局长邬丽娜,杭州市物价局局长王乃成,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林,作家陈亚男,韩国国画院院长、韩国第六大画家、西冷印社社员闵庚灿,杭州篆刻学会副会长、刻字专家徐银森,西冷印社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黄振中,省博物馆考古专家韩经世,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厉玲,浙江通普无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埋钱沈钢等等。目前,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主任、杭州游泳中心主任、市体育俱乐部主任都是杭十二中的校友。在省、市航海、航空模型俱乐部、市陈经伦少体校和省市体工大队的骨干,也有不少是杭十二中校友。 2000年8月,根据市教委关于调整教育布局的指示,杭十二中和杭十四中强强合并,组成新的十四中。杭十二中建制撤消,全部校舍、校产和人员都并入新的杭十四中。
大源镇中学地处富春江南岸的经济、文化重镇——大源镇,距富阳镇8千米。北纬30度,东经20度整交叉点就在学校背后。一代伟人周恩来同志于1939年亲临视察抗日前哨阵地大源的纪念碑座落在校园内。学校创办于1970年8月,1985年更名为大源镇中学。2000年学校调整布局后,原大源镇新建中学撤并至我校。目前是我市首批省示范初中,市首批文明学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22067平方米(约33亩),现有建筑面积7251.3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8.63平方米。有25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1个,实验楼1幢,教学楼2幢,办公楼1幢,综合楼1幢(内有多媒体、图书、阅览、语音、电脑、音乐、劳技、美术、书法等室),学生宿舍1幢,教工宿舍1幢。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全、完善。 二、师资与教学 学校现在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850人。全校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5人,本科教师41人,正在参加本科进修的教师5人,有市级教研大组成员3人。中共正式党员15人,预备党员3人。校级领导3人,都是本科毕业且持有校长上岗培训结业证书。下设“三处一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6个教研组、3个年级组,党、政、工、团、妇等组织健全。文化课及音、体、美教师配置齐全。学校重科研氛围浓,教师重教研热情高,历年论文评选获奖率不断上升。在全市第二次年轻教师教学和自然竞赛中,我校2位教师均获第一名的佳绩。师资素质水平在农村初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成绩稳居富阳市农村初中前列。 2000年考上重高45人,总升学率为76.4%;2001年考上重高56人,总升学率为82.3%;2002年考上重高57人,其中有3人进入全市前25名,总升学率为88%;2003年考上重高72人(含特长生3人),占大源地区总上线人数的36%,实际在重高学习86人,总升学率为80%;2004年获得500分以上高分学生就有15人,上计划生重高分数线82人,重高升学率为29.7%(全市平均约23%),总升学率为91%。在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考试中综合指数名列全市第五。2005年获得500分以上高分学生有23人,上重高分数线人数87人,名列大源地区第一。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每位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升学目标,为特长生提供理想的学习模式,并专门开设美术、音乐辅导班,成立体育田径队及各文化科兴趣小组,每年都有音、体、美特长生顺利通过重点中学专业考试。 三、荣誉与成果 1997年:被市教委评为“富阳市初级中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一等学校” 1998年6月:学校综合档案被市档案局、市教委评为“一级档案室” 1999年11月:被评为富阳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000年6月:被命名为杭州市农村初中示范学校 2000年7月:被确定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富阳分院教育实习基地 2001年8月:被市教委确认为“富阳市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基地” 2001年11月:通过“浙江省示范初中”验收 2001年12月:被授予“2000-2001年富阳市文明单位”称号 2002年6月:被授予市首批“浙江省示范初中”称号 2003年5月:被授予市首批“文明学校”称号 2003年12月:被授予“2002-2003年富阳市文明单位”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