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洲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光绪32(公元1906年)创立的公立白岩两等小学。学校几经发展变迁,不断地改造扩建中,规模日益扩大。如今,学校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设14个班级,学生700余人。我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是西乡的地下党组织之一。王家扬、林默之等革命老前辈都曾在我校任教,并以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近年来,我校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各种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文明、守纪、勤奋、向上”的校风。学校被授予县文明学校、县文明单位、县示范性文明学校、县委县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校还获得过省首届希望工程建设奖,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县先进党组织。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学校的教学设备按省一类学校的标准配备。学校使用电脑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了电脑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并配备了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 学校还拥有一支朝气蓬勃、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中青年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0人,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16人。在这支教师队伍中有省“春蚕奖”获得者、市“红烛奖”获得者、王家扬奖教学金获得者、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教坛新秀、县骨干教师等共计50多人次,师资力量较雄厚。近年来,学校狠抓教育观念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各学科成绩均达到市办学纲要要求。学生获全国、省、市、县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多达100多人次,小女篮曾连续两年获得市第一名。教研成果、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县获奖的有50多篇。 着眼于全镇小学阶段教育远期发展总目标,目前,我校正在建造一所配套设施全面完善的现代化农村一流小学。新校址占地65余亩,总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计划招生30个班,可容纳1200人,教职工70人左右。现在主体工程已完工,配套工程正在上马,2005年迁入新校舍。 不久的将来,桑洲镇中心小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宁海的西部!全镇小学义务教育将驶入全面发展的良性快车道。
光绪34年(1908)在一市街创办茂林初等小学堂。建国后,区中心校设在水车小学,一市改为官岭乡完小,属乡辅导学校。1957年改为官岭公社一市中心小学。1969年与中学合并,改为一市夜修学校。1971年改为官岭乡一市中心小学,管辖东岙片校和福和完小。本校现有学生420人,12个班级,28位教职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校训,和“尊师、勤学、博闻、强记、好问、善究”的学风。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以“数奥、小篮球、舞狮”等为龙头的特长教育。把篮球定为校球,在县小篮球比赛中,年年名列前茅。
宁海县力洋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16年,校园布局合理,占地30053.58平方米,建筑面积7398.67平方米,绿化面积3349.5平方米,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优越,设施完善,为争创省教育强县,我校在县局、镇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了一幢2742平方米的实验楼,征地16亩多,改建了围墙操场,对校园进行了重新规划,撤并学校3所,配备电脑57台、电视27台、多媒体综合教室2只,新购30000余元图书等,电教、普教仪器共50多万元。 力洋小学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957人,教职工44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6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0.5%。近年来学校教师有80余人次荣获省、市、县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先进德育工作者、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普教仪器均达省一类配备标准,电教达省二类标准,并配有微机室、语音室、综合实验室、书画室、舞蹈室、钢琴音乐室、五星级少先队室等多个专用教室。学校曾先后20余次受到上级政府和教育局的表彰,被授予市县文明学校、文明单位、县示范文明学校、县十佳德育先进集体、市卫生先进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现代化学校、全国红旗大队、省农村示范性小学等诸多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以严谨治学,基础扎实享誉社会,认真实践“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校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为方向,科学管理为依托”为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以创强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年近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达200多人次,100余篇教师论文分获全国、省、市、县一、二、三等奖,以及在省、市各级刊物中发表。其中,《小学计算教学点滴》获全国三等奖,《自主、合作、创新》获市一等奖,县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小学生自能阅读实践与探索》获县科研成果三等奖,《结合实际在常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生》获省科研论文三等奖。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一直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学校德育工作曾先后被省五家单位联合命名为省支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市“手拉手”先进集体、县十佳德育先进集体、县少年科技校(仅七所)、市“美德少年”实践与探索试点学校。与时俱进,构建了“一线四化”德育工作新格局(以爱国注意教育为主线,主题教育系列化,养成教育规范化,法制安全教育经常化、社区教育网络化)。使德育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不断增强。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获全国一等奖、县一等奖,《农村小学少先队启明星科技教育初探》获市二等奖,并在CN刊物《少先队活动》上发表,《美德少年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获市论文一等奖,该课题准备参评市政府基础教育成果奖。 学校为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教师舞蹈、声乐、书法、绘画,曾在市、县获艺术节比赛一、二、三等奖30多人次,连续三届获县教育系统艺术节团体一等奖,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三化(绿化、净化、美化)工作一直市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是绿色学校,创强前曾先后投资20余万元绿化、美化校园,但我们更注重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培养,因此校园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整洁优雅、绿色氛围极浓,赢得兄弟学校多次来我校“三化”工作参观学习。为争创省教育强县2003年10月份我们又投入20万准备对绿化进行专项规划和实施,使我校“三化”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力洋小学将继续朝着“创全面发展之优,示农村小学之范”的既定目标发展,使学校成为求智育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文明美丽的花园——“三园式”的省农村示范小学。
宁海县长街镇中心小学位于东海之滨三门湾畔。创办于1906年,为宁海县内农村最早的一所特建学校。于2003年9月迁至邮电路新址,学校现有二十五个教学班,教职工57名,在籍学生1090人,占地面积36612平方米。学校师资队伍过硬,学科配套齐全,专职教师51人,其中专科学历29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1人;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完善,技术装备到位,“十二室”齐全,配有电脑66台;镇中心小学下属7所片校及完小。优良的校风和显著的办学效益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1、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改革。2、建立班主任考核卡、实行班级工作综合考核。3、全面实施“4321”教育工程,创建“文明班级”。4、实行“单元同步教学”、“分层立体训练”的教学管理模式。5、实行学校卫生工作包片管理段责任制、实行星级评定。7、广泛开展群体活动,坚持“两会一活动”。
梅林中心小学前身为紫文乡中心国民学校,创办于1942年,1952年定名为梅林中心小学。学校现占地164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17平方米。共有27个教学班,学生1348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6人,小学高学历教师44人。 学校环境优美,办学设备日趋现代化。配有校园闭路电视、计算机房、多媒体电化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仪器设备均达标准。 几年来,学校在重视提高全面教育质量的同时,坚持体艺特色教育。学校中国象棋队参加省、市比赛,屡获大奖。田径队多次代表宁海县参加宁波市田径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美术教研组被评为宁波市先进教研组,学生作品曾获省纸工比赛一等奖、市第二界艺术节小学生绘画一等奖。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课题成果《农村小学生口语训练实验》在市《教育科研》上发表、推广。《书法特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培养健美的农村儿童》两课题分别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 学校前后被评为浙江省导读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市书法实验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县文明学校、文明单位、宁海县农村实验小学。教师队伍日益优化,有全国先进教师、省先进教师、市十佳师德楷模、市先进教师、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市教坛新秀、市优秀团队干部等。
桥头胡中心小学位于象山港尾,黄墩港畔,甬临线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校园占地面积27.3亩,建筑面积7274平方米,全校有28个教学班,1 379名学生,62名教师的公办学校。校园有绿化面积524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3.8平方米,环境整洁、优雅、舒适。1998年被省教委批准为首批省农村示范学校。2000年被宁海县委、县府评为“科教兴县”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被县教委评为县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已形成了“示范+特色’’的办学风格,形成了“严谨、文明、自强、开拓”的校风,形成了“爱生、 重德、求实、创新”的教风。学校历来坚持以爱国主义系列教育和小学生行规达标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1 989年,首建红领巾基金会,1998年成立“红领巾爱心基金会”。至今已表彰奖励1 000多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 00人次,基金会的爱心托起了明天的太阳。以上工作得到了县、市领导的肯定。2000年、2001年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县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同时2000年被评为宁波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2002年二位学生获县“十佳美德少年’’称号。2003年学校又被县教育局评为县中小学德育十佳先进单位。l 996年学校被省教委、省体委命名为“浙江省体育传统学校”。2003年被市教育局命名为“现代化达纲学校”。
桃源中心小学(原竹口小学),由大学士陈熙光创办于1919年,是我县办学历史较悠久的学校之一。1990年1月拆除破旧校舍,由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先生捐资建造新校舍。现有12个教学班,540名学生,在校教职工29人。其中小中高1人,小学高级教师12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学校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8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生均3平方米。近几年来,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特色教育成果显著,“小浪花”文学社在全国儿童文学界有一定的著名度,“小浪花”报受到全国近百家报刊、电台的青睐,发表学生作品800余篇,我校浙江省规划课题——《小学文学教育的实践研究》获宁波市政府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我校创办于1999年8月,虽然年轻,但充满朝气,学校位于宁海县跃龙街道,与潘天寿广场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相毗邻,这学期学校由原来的“城北小学”更名为“潘天寿小学”使学校更具有人文气息。学校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现有29个教学班,学生1725人。在职教师55人。其中县名师1人,市教坛新秀2人,县教坛新秀21人。县第二届学科骨干教师1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7人。教师中大专学历占80%,本科学历占23.6%,研究生在读1人。教师普通话水平达二乙以上占96.4%,计算机二级以上合格占94.5%,教师平均年龄35.1岁,高学历,年轻化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幕,微机电脑室2只,64座语音室1只,实验室2只,师生阅览室各一只,卫生室、体育器材室各一只,音乐教室2只,钢琴2架,书法室、美术室、音控室各1只,学生餐厅3只、仪器室2只,拥有200米环形、100米直跑道的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体育活动场地和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器械。校内开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 坚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教育特色为目标的办学宗旨。各科的合格率,优秀率均达到或超过市纲要,创设前瞻性、娱乐性、生活性的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了英语、书画、电脑,文学、科技、奥数、铜管乐队、男、女篮球队等各种形式的课外兴趣活动,《基层少先队工作课程》、《让学生时时守约,课课过关中攀登成功的阶梯》分别获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少工委教育科研论文一、二等奖,《城镇绿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获宁波市教科成果二等奖,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全息大德育课程的研究》、《一约三表体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县教科成果一等奖。学校自创办以来,就十分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利用地处潘天寿广场的地理位置优势经常以潘天寿先生的事迹激励学生上进,至今已有10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书法比赛中获奖。2003年1月张耐同学获“中华八百小书家”书法金奖,2003年5月谢航凯等13位同学的书法作品代表宁波市小学生在日本展出,受到好评,并被入编《日中友好书法作品集》。近三年来,师生共有700余篇论文,习作在县级以上获奖或刊物上发表。学校先后获得了县“文明示范学校”,“德育先进集体”,“治安先进集体”,“优秀教工之家”,“优秀科技校”、“《宁海报》、《宁波晚报》优秀小记者站”,“少先队工作创新奖”,“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等称号。
我校位于缑城东南侧,已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明万历22年(即1594年)县令王演畴在县城东南崇圣观旧址造缑城书院,明清两代多次重建,至清光绪32年(既1906年)正月改设官立缑东初等小学堂,民国初改为缑东小学,后改名为缑城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六个班,9名教师,300多名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柏屏小学并入,改称城东小学,1959年易名为象山师范附小。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小学。1976年恢复为城东小学,并沿用至今。2003年8月升格为镇中心校级。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县文明单位”、“县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县十佳科技校”、“市先进书法实验学校”、“宁波市环保模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示范小学”等多项集体荣誉。学校已形成“文明、勤学、自主、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务实、求新”的教风,“勤奋、合作、善思、巧学”的学风。 校园占地11711平方米,生均9.8平方米;建筑面积6931平方米,生均5.8平方米,绿化面积4368平方米,生均3.7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整洁。设施完善,有近200米环形跑道,校园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和音响系统,各教室配有29英寸彩电,“四机一幕”进课堂。有实验室、图书室、电脑室、语言室、书画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等15个专用教室。 学校现有21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40多名教职工。师资合格率为100%,高学历比例达到70%,小学高级教师18人,占38%,县级及以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一名教师参加全省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全能组一等奖,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以“质量立校,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方略,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轻负高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富有特色,各项活动多次在《辅导员》杂志、《宁波日报》、《浙江教育信息》等媒体上报导。学校承担的县、市、省、全国等各级课题共20余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积极钻研理论,大胆实践,多次承担公开课、送教下乡,获得了普遍好评。教师们的教学、科研论文不断在县、市、省、全国获奖。学校以科技教育、绿色教育为抓手,构建了健全的相关制度,形成了良好的科技、绿色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富有实效,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城镇小学绿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市优秀教科成果二等奖。科技小组实验成果获第16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在全国获奖。近年来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个人或团体奖的达600多人次,许多师生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一名学生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小院士”称号。 “求开拓、求进取、求创新、求特色”,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将共同继续努力,为缑城的教育事业再添活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