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儿童的文化品性反思今天的幼儿园课程
儿童在儿童文化中发展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应是促成和实践这种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是教育理想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发展本身。幼儿园课程应立足于儿童文化的土壤,立足于儿童的文化品性,然而,今天的幼儿园课程存在着文化性的缺失。
(一)课程开发及课程内容缺乏儿童文化的品性
工具理性的锁定机制造成了幼儿园课程文化品性的缺失。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开发和内容上注意到了儿童的声音,意识到了儿童在参与课程建构方面的必要性和发言权,然而,这仅仅是专家、教师在编制课程、挑选内容时注意到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表达,至于儿童在探索、疑问、发现、争执中所并发出来的灵感,所显露出来的知识点并没有提升成为很好的课程开发点和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尽管理论上课程开发的向度是以儿童为首要基点,但在实际的内容选择上依然是成人认为儿童应该掌握什么,由此决定课程应教什么。几大领域的课程依然是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和法定文化,至于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在游戏生活中,发现了什么、争执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并没有得到关注。
(二)课程实施缺乏对儿童文化的认识和培育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新的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在行为观念上的变化,儿童不再被看作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个体的经验和感受受到了关注,可以说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然而,教师对儿童文化的认识和培育依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比如在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儿童在某一关注点上发生了激烈的讨论,教师也认可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和扩散的思维,给予了他们表达想法的机会和权利,然而,随后教师又很快把课堂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完成的教学任务上,儿童的愿望、想法、灵感所隐含的教育生长点并没有得到开发和提升,教师依旧关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至于儿童展示了什么样的文化性格,自主建构了什么样的儿童文化,教师更是没有给予关注和思考。教师依然是把课程当作是儿童学习的文本,没有以儿童文化的形式唤起儿童的灵感和兴趣.也没有在儿童自身的文化活动中实现儿童的文化理解,进而促进儿童的文化建构。
(三)课程评价缺乏儿童文化的参照点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般关注的是课程任务、课程目标的完成程度和质量效果,虽然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课程评价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教师和儿童都有了课程评价的权利。然而,课程评价关注的依然是课程文本的实施情况,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否立足于儿童文化的土壤,是否培育、挖掘了儿童文化,是否促进了儿童文化的自主建构,这一切都没有进入课程评价的范围之中。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原则均没有把儿童文化作为参照点,没有看到教师在认识、理解、发现、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看到儿童自身的文化建构品性,幼儿园课程评价机制和原则同样存在着儿童文化性缺失的局限。
四、建构具有儿童文化品性的幼儿教育课程
幼儿园课程要以儿童文化为根基,在课程的开发向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认可儿童文化,看到并尊重儿童自身文化的存在,要认识到儿童不仅是文化改造的对象而且是自身文化建构和创新的主体。我们应立足于儿童文化的视角来建构具有儿童文化品性的幼儿园课程。
(一)提升理论观念--承认并培育儿童文化
1.课程内容的开发要以儿童文化生长为依归。
课程的开发要真正关注和重视儿童及儿童文化。儿童对文化对象的理解不是复制和承袭,而是通过思考、砥砺、吸纳、对话,实现重构、创新和提升。儿童在游戏中、活动中、课堂上发生的争论、疑问和思考以及儿童在与教师、同伴、环境的交往互动中碰撞迸发出来的灵感和新奇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课程的内容不应该是完全既定的,儿童及儿童文化本身就是不断生成和建构的,儿童在与教师文化、文本文化、环境文化等文化对象视界的相互作用中所激发的想法愿望、所流露的思想意识、所产生的行为方式等都是儿童课程开发的闪光点,课程内容应该以儿童的文化生长为依归。
2.教师要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
文化环境中的每一个因子包括教师、同伴等都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者,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不同文化因子发挥对儿童文化的滋养和促进作用。儿童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儿童文化生长的过程,即儿童自身文化与所要理解的文化对象不断冲突最终达到认同、实现文化均衡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文本的观点更迭和思想冲突,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儿童在自身文化和外部文化的矛盾冲突中达到 "自组织",从而实现儿童自身文化的更新和改进。
教师要以儿童文化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同时要注意把儿童的疑问、争论和想法加以引导和提升,使之成为课程新知识的生成点和促进儿童文化发展的生长点。教师不但要认可、理解儿童文化,而且要培育、提升儿童文化。儿童处在媒介愈加开放、资讯愈加发达的文化环境中,儿童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教师要从儿童文化生长的角度选择有益的文化信息。由于每个儿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体验经历,因此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儿童文化的创生和视界的拓展,教师要鼓励、支持儿童与同伴、与教师、与环境的对话和交流,同时要创设丰富多元的、有利于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课程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滋养儿童的文化理解,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发展和进步。
(二)消解话语霸权--建构儿童文化课程
幼儿园课程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话语霸权和精神失语现象,教师面对课程开发体制和课程管理体制是失语的,同时面对教育对象--儿童又是霸权的。只有打破话语霸权才能开发具有文化底蕴的课程,幼儿园课程也才有可能是基于儿童文化的课程。为此,一方面要给教师课程开发和建构的权利,给他们生成、创新课程的机会和空间.在课程的实施、评价等方面采用开放灵活的机制,淡化评价的功能痕迹,关注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培育和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解放思想,超越课程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工具价值取向,把儿童看成是文化建构的主体,给予儿童表达、提问、探索的空间,扶植、培育并提升儿童文化。教师作为文化体,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教师自身文化等诸多信息,教师要想促进儿童在文化中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超越社会主流文化的控制,赋予儿童展示、建设、改进、创生自身文化的资格和权利。
总之,只有话语霸权的消除才能使课程文化的丰富底蕴成为现实,也才能建构出具有文化品性的幼儿园课程,使之真正走向儿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