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干预过程
(一)基线阶段1
在基线阶段1,苗苗在自由游戏中主要以独自游戏为主,情绪以中性为主,时而会表现出落寞、焦虑和不快乐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比较罕见。
(二)干预阶段1
干预阶段1从娃娃家游戏开始,第一个游戏是"谁来当爸爸妈妈"。苗苗被选为"妈妈"。教师原计划让 "妈妈"来选"爸爸",以发挥她们的积极性,但苗苗低头不语非常紧张。为了降低她的心理压力,教师立即调整策略,让一名男孩与苗苗合作,不料这名男孩却想与另一位"妈妈"合作。教师只得让田田充当"爸爸",与苗苗合作。这一过程反映了退缩幼儿的特点和教师干预的重要。
在游戏中,教师及时改变最初的做法,不对苗苗进行过多的关注,比较自然地将她与好朋友田田安排在一起,让田田作为中介来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当她旁观或无所事事时也不随意打扰,相信同伴的示范最终会带动她游戏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教师也积极介入,帮助苗苗丰富游戏情节,并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苗苗在娃娃家里玩得很开心,交往也逐渐增多。当教师再次将选择游戏同伴的权力交给苗苗时,她不再显得无所适从,而是主动邀请别人,也能够比较自然地接受别人的邀请,交往的同伴日趋增多。
又如在"我的好朋友"主题系列游戏中,教师也将苗苗作为重要的角色给予及时关注。为鼓励苗苗参加游戏,并在游戏中取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教师会及时根据苗苗当时的能力修改游戏规则,降低游戏难度,并先让其他幼儿示范,然后鼓励苗苗模仿。
教师认为语言表达是妨碍苗苗交往的一大障碍,而语言表达的问题主要在于她吐字不清,故还将一日生活与游戏干预结合起来。如帮助苗苗矫正发音,培养其讲话的习惯;鼓励苗苗表现其爱唱歌的特长,并注意加以培养;安排苗苗参加班级值日活动,并及时予以表扬等。
经过为期5周的如上干预,苗苗的交往频率和热情明显提高,情绪和语言交流明显好转,交往范围扩大,自我意识也在积极改变。
(三)基线阶段2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再有意安排苗苗到娃娃家里游戏,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结果发现,苗苗独自游戏的时间迅速延长,情绪也开始转向低落。与基线阶段1不同的是,她开始喜欢旁观别人的游戏,显出想介入但仍缺乏自信的表情。
(四)干预阶段2
考虑苗苗的游戏兴趣,教师在此阶段仍以娃娃家游戏为主。与干预阶段1不同,本阶段的娃娃家游戏注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的主题和情节,教师则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的营造和适宜地介入游戏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在此阶段,苗苗能够很快进入游戏角色,并主动丰富游戏情节,在教师布置的布偶游戏舞台上也能投入地表演,表现得大胆、愉快而自信。在一日生活中,帮助保育员老师做事也已经成为苗苗的习惯和爱好。
这一时期的苗苗与干预前相比几乎判若两人,她能够表达自己的游戏想法,将快乐与小朋友分享,把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同伴交换,上课时还能积极举手发言。同时,她的朋友圈子进一步扩大,从对单个同伴的依恋发展到可以与许多同伴发展良好的关系。
>>点击查看上一篇:幼儿教育专家视点13:幼儿生命认知调查与分析
>>点击查看下一篇:幼儿教育专家视点15:幼儿入园焦虑消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