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我认为这样的字词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第一,学生知道"脊椎骨的写法"以及"脊椎骨在哪"不是最终目的,而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影响"这才是该词语教学的重点。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文中桑兰面对脊椎骨骨折的痛苦;才能明白为什么桑兰在完成"刷牙"、"穿衣"、"吃饭"等常人看来简单的动作时却"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才能读懂文中下面这一重点段:"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另外,如果学生能够明白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就会对课文中二类生词"瘫痪"、"固定套"等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否则只能是教师"纸上谈兵"、学生"望文生义"罢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这一词语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脊椎骨"在什么位置。更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如果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后果。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全文扫清了阅读障碍,为学生体会桑兰脊椎骨骨折后面I临的巨大困难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二,学生知道"都督"的读音以及正确书写"都督"这个词语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了解"都督"是古代怎样的一种官职,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王勃的才智过人更为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能力读准、写好"都督"这个词语,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导在这个词语的读音与字形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少年王勃的聪明才智,那么,如何落实这一教学重点呢?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体会:第一,王勃如何写《滕王阁序》;第二,盛宴上其他客人有何表现。其实,让学生体会"阎都督是何许人也"也能说明王勃的聪明才智。"都督"是怎样的官?他正举行怎样的宴会?他在宴会上会邀请哪些人?如果教师在教学"都督"一词时能想到这些,并引导学生明白:都督不是一般的官,而是古代掌管军事的大官;都督举行的不是一般的宴会,而是一次盛宴;都督邀请的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一些达官贵人。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体会到:年仅14岁的王勃也在受邀之列,肯定非等闲之辈也!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都督"一词的教学时,如果不仅仅停留于其读音、写法,更关注这个词语意思的初步理解,那么,学生对少年王勃过人才智的体会会更加深刻、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