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1-14 08:56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二战后,随着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出现“教育先行、人力资本理论”等思想,这反映了现代教育具有( )。
A.生产性 B.民主化 C.终身性 D.个性化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张海迪的例子“身残而志不残”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3.周老师入职以来,积极参加市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及培训活动,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表明周老师具有( )。
A.尊重学生的理念 B.终身学习的意识 C.教学管理的能力 D.课程开发的能力
4.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主要趋势是( )。
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强调新技术的使用
C.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D.教学环境的优化
5.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 )。
A.科任教师 B.班主任 C.级任导师 D.班委会
6.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
A.理解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整体性
7.某中学一次数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一个得满分的学生。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
A.稳定性 B.持久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8.引导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概念,运用的是刺激的( )。
A.获得 B.泛化 C.分化 D.恢复
9.教师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工厂进行现场参观、访问、这属于(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10.课堂上,吴老师告诉学生们“三点水”和“来”,等于“涞”,读作“lái”,然后提问学生们,“去”和“三点水”等于“法”的读音时,很多同学异口同声说读“qù”,这体现出的是( )。
A.定势思维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参考答案
1.A【解析】“教育先行”被许多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推行。而且当时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指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力功能,并在理论确认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故本题选A。
2.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概念:(1)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能与环境协调,从而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故本题选C。
3.B【解析】周老师参加工作后,仍然不断的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教育专业的学习,紧跟教育潮流,践行教育理念,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故本题选B。
4.C【解析】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包括:强调新技术的使用、教学环境的优化、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应用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等,其中最主要的趋势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本题选C。
5.B【解析】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故本题选B。
6.C【解析】思维的间接性说的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本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研究推理。思维的概括性反应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故本题选C。
7.C【解析】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掩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陈鹏内心非常高兴,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掩饰性。故本题选C。
8.C【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概念,是为了让学生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运用了刺激的分化。考生需要区分分化和泛化两个概念,分化强调“分得清”,泛化强调“分不清”。故本题选C。
9.B【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故本题选B。
10.A【解析】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首因效应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题干中由于受到“涞”的影响把“法”读作“qù”,就是以最熟悉的方式来做出反应,属于思维定势。故本题选A。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