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1-14 09:40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信息处理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
A.识记和保持 B.接受和储存
C.储存和提取 D.编码、储存和提取
2.经过一整夜的复习,小明记住了笔记中的内容并在第二天的考试中成功回答了试卷中的题目,小明回答题目依靠的记忆类型是( )。
A.感觉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3.使短时记忆信息得到存储的有效方法是( )。
A.引起个体注意 B.采取有效的编码
C.复述 D.睡眠
4.全国有些省市中考的文科综合科目,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开卷考试时,学生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
A.识记 B.回忆
C.再认 D.保持
5.存储容量最低的记忆类型是(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瞬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下面不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
A.对知觉技能的记忆 B.对认知技能的记忆
C.对事件的记忆 D.对运动技能的记忆
7.桑代克认为刺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力量就会加强,如果没有使用,力量就会减弱。这属于( )。
A.干扰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消退说
8.考试中因没有复习而答不出、想不起来问题,这种遗忘叫( )。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一般性遗忘 D.特殊性遗忘
9.( )是指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
A.依法执教 B.严谨治学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0.王夫之说“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这句话说明了( )。
A.天下人都需要有一个好老师
B.教师职业道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C.教师职业道德对年青一代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D.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起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故本题选D。
2.D
【解析】根据记忆保存时间长短,保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长时记忆,小明的记忆时间超过1分钟,是长时记忆。故本题选D。
3.C
【解析】短时记忆得到储存进而进入到长时记忆的方法是复述,而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方法是注意。故本题选C。
4.C
【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回忆)是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的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开卷考试属于再认。故本题选C。
5.B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的容量没有限度。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的容量大于短时记忆。感觉记忆的信息在向短时记忆转换时丢掉了很多,因此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最小。故本题选B。
6.C
【解析】程序性记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主要包括认知技能与策略、运动技能等内容。陈述性记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C属于陈述性记忆。故本题选C。
7.D
【解析】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成的。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起源于消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桑代克在其尝试-错误学习理论中的“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反应联接,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致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作的解释。故本题选D。
8.B
【解析】遗忘的种类: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如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等。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新识记,就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故本题选B。
9.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中的“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故本题选A。
10.D
【解析】王夫之认为“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爱”,他十分重视教师道德的作用,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而且还辐射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故本题选D。
文章来源: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大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