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2-21 14:2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判断题
1.从抑制不良行为来看,惩罚是有必要的。 ( )
2.夸美纽斯被人们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 )
3.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
5.人的身心发展只需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 ( )
6.外铄论者一般不注重教育的价值。 ( )
7.我们既要注重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要注重小环境的影响。 ( )
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 )
9.只要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 )
10.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 )
【参考答案】
1.正确
【解析】从抑制不良行为来看,惩罚是有必要的,可以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故本题正确。
2.错误
【解析】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故本题错误。
3.错误
【解析】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故本题错误。
4.错误
【解析】广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地方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故本题错误。
5.错误
【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做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实践。故本题错误。
6.错误
【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故本题错误。
7.正确
【解析】影响青少年的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的,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中观的,包括社区、学校、家庭;微观的,即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情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要注重小环境的影响。故本题正确。
8.错误
【解析】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有: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的因素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故本题错误。
9.错误
【解析】提高道德水平得从以下方面努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故本题错误。
10.正确
【解析】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故本题正确。
文章来源: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大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