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2-21 14:2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判断题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
2.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 )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 )
4.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 )
5.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 )
6.从众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 )
7.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 )
8.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研究。 ( )
9.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 )
10.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 )
【参考答案】
1.正确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定义,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故本题正确。
2.错误
【解析】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故本题错误。
3.正确
【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前习俗水平分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分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故本题正确。
4.正确
【解析】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即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故本题正确。
5.错误
【解析】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故本题错误。
6.错误
【解析】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故本题错误。
7.正确
【解析】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8.错误
【解析】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拉斯、哈明的价值澄清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故本题错误。
9.正确
【解析】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故本题正确。
10.正确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例如,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故本题正确。
文章来源: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大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