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3-10 09:30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任何组织或个人是社会层面,所以这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的社会保护体现。故本题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A项符合)(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题干中李老师提出教学建议,学校领导却不予理会,侵犯了李老师的民主管理权。故本题选B。
3.B【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不能变的。故本题选B。
4.D【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故本题选D。
5.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逆性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故本题选C。
6.A【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根据题干信息,学生迫于班主任的命令,被动遵守班规,属于服从。故本题选A。
7.A【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性和公正阶段。故本题选A。
8.A【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故本题选A。
9.A【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根据题干,小明认为不应该偷药,因为被抓住的话就要被罚,这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的特点。小明处于前习俗水平,也就是9岁之前。故本题选A。
10.B【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故本题选B。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