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7-08 11:34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题干中画示意图即形成问题的表征。故本题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算法式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是比较耗时,效率较低。故本题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其中,变通性又称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故本题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分为无律、他律、自律和公正阶段。其中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故本题选B。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发展。学生的品德发展有两个关键期:小学生是在三年级(9岁左右),初中生是在初二年级。故本题选B。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品德的核心。故本题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动机。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在道德动机的调控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故本题选C。
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从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故本题选B。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故本题选B。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故本题选C。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