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8-21 15:08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A
【解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指的是,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故本题选A。
2.B
【解析】活动课程理论强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题干中“课程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体现活动课堂理论的观点。故本题选B。
3.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在不同的阶段,老师采取适合本阶段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故本题选C。
4.A
【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题干中,前一个画面印象还没消失,下一个画面出现,观众看到活动场景,利用了后像的作用。故本题选A。
5.A
【解析】课堂导入的功能主要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3)复习相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4)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5)渲染气氛。题干中,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这就要求课堂导入需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功能,所以A选项最恰当。故本题选A。
6.C
【解析】意志的坚定性是指一个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的意志品质。“有志者,事竟成”是说人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万事可成,体现了意志的坚定性。故本题选C。
7.A
【解析】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内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故本题选A。
8.A
【解析】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题干既想要鱼又想要熊掌,体现的是双趋冲突。故本题选A。
9.D
【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故本题选D。
10.C
【解析】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故本题选C。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6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