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8-21 15:09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C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故本题选C。
2.A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3.A
【解析】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并重新编码、分类组织、归纳和整合到过去的知识结构中,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经过这样的加工,使各种信息层次更为清楚,不容易忘记。题干描述与深度加工相符。故本题选A。
4.A
【解析】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严师而道尊,均出自于《学记》。故本题选A。
5.A
【解析】直观导入是指教师借助于实物、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自然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D选项正确。导入也需要和教材有联系,C选项正确。直观导入不但适合于自然科学类内容的教学,也适合人文社会科学类内容的教学。所以A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6.A
【解析】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故本题选A。
7.C
【解析】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故本题选C。
8.B
【解析】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既要尊重学生,保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要合理化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结合题干表述,小明在语文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这时候语文老师假装看不见即是一种消退,可以减少小明在语文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的行为发生的概率。故本题选B。
9.B
【解析】孔子在《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启发诱导的原则。因此,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故本题选B。
10.A
【解析】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题干中“先学法语,再学英语变得容易”属于典型的顺向正迁移。故本题选A。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7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