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20-11-23 14:17 江西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6.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智慧技能和态度属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7.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强化的概念。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AD选项呈现愉快刺激属于正强化。BC选项属于负强化。
8.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都是认知主义学派。C选项是行为主义,D选项是人本主义。
9.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有程序教学和掌握学习理论。情境教学和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
10.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内涵。学习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不具有先天遗传性,受后天环境影响。
11.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特点,在教育上要做到以下六点:(1)提供合理的信息量。(2)提高学生的注意力。(3)呈现有条理的教材。(4)组织有效的复习。(5)给予有效的反馈。(6)调控学生的学习。C选项是程序性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12.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2)有意义的学习: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促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向时发生重大变化。(3)自由学习: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愿意让学生自由地去学习。(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授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D选项积极关注属于怎么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
1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14.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他提出的同化学习机制有: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5.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中的控制结构。控制结构包括执行控制(认知策略)和期望事项(学习动机)。
1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康布斯的全人教育思想。其教学目标包含:(1)充分发展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潜力;(2)不仅要让学生在智能上得以发展,而且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学到独立的观念和能力;(3)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多元化和多变社会所应具备的能力;(4)学校务必使教育效果对每个学生都发生个人化的意义;(5)所有的教育活动必须将知、情、意三者贯穿其中,以期发挥全人教育的功能;(6)学校务必营造出有挑战却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威胁的学习情境;(7)培养学生纯真而开放的气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
17.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18.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9.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和独立探索。
20.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典型的教学模式包括:(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D选项是布鲁纳提出的,属于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
21.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结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22.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知识的运用需要具体情境。(3)知识需要基于个人建构的理解。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上一篇: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下一篇:
第四模块 教育政策法律法规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